千寻S哀
我不得不可怜你一下,下次悬赏分不要这么高,一般不常见的文章题目,悬赏分再高,网友也懒得写,又找不到地方复制,分数就浪费拉。提问前,应该先把大家的心理搞懂。 
中韩两国学者共同研讨“韩流”现象昨天下午,“‘韩流’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新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韩两国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研讨。 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教授柳中夏认为,“文化与艺术有着靠创造性的想象力,用感动和微笑浸染人心、安慰人心的魔力。”“韩流”体现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为“文 化和艺术能够克服种种障碍进入对方的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开辟一条和解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之林教授认为,“韩剧”着力于现代家庭人际关系的刻画,在细密的生活流中表现出某种“怀旧”色彩,而这样的“怀旧”是一种蕴积深厚的审美价值取向。一些与会者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剧”所推崇的“关怀”“体让”“真挚的爱”等人间情怀,也是让中国观众接受并喜欢“韩剧”的重要因素对话全球化语境下的韩流现象新闻背景:近来,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再掀“韩流”高潮,以央视为例,几大主要频道韩剧轮番上映,收视率居高不下,大有俘虏全民之心的态势。此外,在图书出版、化妆品、服装、家电等行业,韩国风也是愈刮愈猛。无论你是为它感冒发烧,还是对其嗤之以鼻,人们所感受到的来自韩流的强大渗透和撞击却是实实在在的。所有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股异域流行风尚。 主持人:如果从2000年韩国音乐、影视剧开始风行国内算起,“韩流”已经整整风靡了四年。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惊叹。但在同时,人们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个在历史上深受汉学、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反过来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文化震撼力?你可以说它是“抄学改创”、也可以将其贬抑为“集众多流行于一体的大众文化”,但是它能风行中国、红遍亚洲、影响好莱坞,说明确有独特文化魅力。 顾晓鸣:韩流体现的是韩国的智慧,体现的是特殊的民众心态。韩国是个大国边上的国家,在历史上,它曾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到了近现代,日风美雨也曾强烈冲击过这个国家。可以说,韩国一直承受着外来文化侵袭的压力。今天我们说“哈韩”,其实在韩国国内,他们也曾哈日、哈美过。但是韩国人有一个优点,他们很善于吸收外面的东西,比如像太极旗,其实吸收的是中国的阴阳八卦。再如韩剧,也是在吸收和消化好莱坞肥皂剧和日本偶像剧的长处后,加上特有的韩国意蕴才形成的。兼容并蓄、突出自我,这就是韩国流行文化的成功之道。当然,和中国比起来,韩国没有那么发达的文化外壳,但是其自身文化所特有的矛盾环境,造就了很强的文化张力和创造力。 韩流是一种杂糅的流行文化,很多韩国创作人说“我们没有风格”,但这样的东西却让很多人着迷,这说明只有知道得越多,才能掌握得越多。“没有风格”就是风格,这是文化吸收整合后的最高境界。现在很多人担心:这么多“流”进来,会不会淹没自己的声音?我们会不会在这一波又一波“流”的漩涡里迷失文化方向?我想不必担心。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文化是个民族性的问题,本原性的东西是始终改不掉的。 主持人:韩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它映照了我们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不足;另一方面,它的流行也不啻于是对我们本土流行文化生命力的一次考量。在前者,韩流以其在东西方文化间的行走自如、在传统与现代间的游刃有余,彰显了儒家文化现代化努力的成功,同时也反衬出我们在“传统”羁绊下的停滞不前;在后者,韩流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抢滩阵势,暴露出了我们本土流行文化的缺失。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退进取舍之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流行文化方向呢? 顾晓鸣:我很推崇一个说法,叫“胡说八道”,也就是尝尽百味方知味的意思。有人把韩流现象仅仅归结为消费层面的追赶时髦,这是不客观、不全面的;韩流风日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能将其归结为一种偶然、肤浅的流行现象,因为这已经关系到文化价值考问的深层问题。其实不仅是韩流,像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甚至印度、伊朗文化等等,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广泛接纳域外先进文化,人们看世界的视域也会拓宽。到时候还会有什么哈韩、哈美呢?流应该是多元的,重视小国才是真正的泱泱大国,这也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韩流是个信号:文化不分大小、不分远近,只要好,我们就应该让它进来。我们所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开放环境,只有这些流此起彼伏地进来,才能活跃我们的市场、拓宽文化的视角。以前我们总是担心好莱坞文化的大举侵入,现在“韩流”进来反倒是平衡了。 换个角度看,文化也有其“内旋”(involution)机制,这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形成机制。像犹太民族,它把德国文化都吸收进来了,但是它本民族文化并没有丧失。反而在吸收、消化的过程里益发坚实了。其实回过头来看,中国最优秀的文化是什么呢?在过去5000多年时间里,中国是吸收和发展其他民族的丰富文化,才逐步成为东方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大国的。从佛教文化到马克思主义,这些外来的文化思想被我们汲取吸收了,也就有了自己的印记。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无需害怕,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在于亲和力。 主持人:以开放的态度兼容并蓄,这才是文化开放的做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某一种“流”中。一个韩流现象,其背后的命题却是非常深沉:开放的中国该具备怎样的文化心态。 顾晓鸣:有些民族是有特殊文化积淀的,在某一时期,当机遇来临,它的灵气就会被激活和迸发出来。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大的国家和民族身上,像芬兰,那么小的国家,也可以把诺基亚、音乐做到享有世界声誉。每个民族都有灵性一闪的历史时刻,我们不怕韩流,以后还要让更加多元的“流”进来,这样才不会有排斥、妒忌和膜拜。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好,这样是没有前途的。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流”中,我们品尝不同滋味,但是同时也要加速成长。开放的中国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万物皆备于我”,我们所要做的是一种超越文化的整合。现在我们常常说要抓住战略机遇期,韩国抓住了。韩国在现代化过程里,抓住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像游戏、动漫都不是他们的强项,但是他们都上来了。其经验就在于他们很善于吸收别国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反映的也是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值得借鉴。
从“哈日族”现象谈流行文化所谓的“哈日族”,他们哈的不是我们银河系里的“日”——太阳,而恰恰哈的是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累累伤痕的那个“日”——日本。为什么卡拉OK、青春偶像剧、卡通画等的发明国不是那些欧美的国家却偏偏是日本,我想这与大和民族人民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们可以带给“哈日族”们一阵阵流行热潮,却很难可以带给世界一场科技的革命,他们之中所谓的伟大的流行文化的发明者中鲜有爱因斯坦级的人物。因为那令“哈日族”膜拜的流行文化大多没有真正有内涵的,有意义的,又有多少可以像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呢?如果时光倒流,“哈日族”们无疑会被扣以“汉奸”“走狗”的大帽。抛去历史的那些纠葛,面对现如今“哈日族”现象的泛滥,许多青年人弃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而盲目地去推崇那些流行文化,这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不是一种文化的侵略,不是一种“欺师灭祖”的行为吗?时下的一些流行文化绝大多数只能使人们人生态度更加消极,更去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在像“哈日族”一样的跟“流行风“的人群中,年青人占了大多数。这正是由于年青人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又缺乏理性的认识,才容易导致十分盲目地就去推崇那些没有实质的流行文化。拿青春偶像剧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些以年轻男女爱情故事为主,主角也多为帅哥美女,使青年人十分容易受到影响,去效仿偶像剧中的人物。这也是当前中国青少年“早恋”问题突出的一大原因。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而一些流行文化也就能很错误地去引导他们。当代的中国,许多媒体对明星亦或是外来流行文化的热炒,使得青年人许多都向往过那种在镁光灯下的明星生活,错误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呼吁社会来关注,“不追明星追名师”,年轻人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就该有正确的文化教育,抵制那些流行的诱惑。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写的太死板了,食古不化,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我要说,那些流行文化是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下去放松,它最多作为一种生活调剂,一种娱乐,但你沉溺了,它很难会给你带来好处,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对衣服流行的追捧,对发型的流行要求,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当前的目标绝不是打扮,谈恋爱。我们不应该让社会这口大染缸过早染上颜色,受了流行文化的影响迷失在雾霭之中。有位韩国留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表示对中国的“哈日族”不解,对一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盲目跟流行风也十分不解,认为这是一种中国的悲哀。一些外国人也说过他们越洋而来,慕名中华博大的文化,却发现中国人哈着外国的一些垃圾文化。可悲吗?我认为可悲。政治课本中说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果呢,我们丢了古时文化的西瓜,却哈着那些流行文化的芝麻。可悲啊!中华文化在哭泣,老祖宗们在叹气!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流行文化,把一些好的拿来,却不要拿了泥丸当金蛋。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说的那样“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继承中华文化,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主要适合于,没见过世面的、文化水平低下、对本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大妈和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