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598068
建筑地基检测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DB50164-92)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1-2002)
桩的分类 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钢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在工程建设中用途越来越广泛。而不同的桩型特点亦有不同。 按受力情况分类: 摩擦桩 —— 荷载绝大部分由桩周土的摩擦力承担,而桩端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桩 基桩 端承摩擦桩 —— 荷载主要由桩身摩擦力承担的桩 端承桩 —— 荷载绝大部分由桩尖支承力来承担,而桩侧阻力可以忽略不计的 摩擦端承桩 ——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的桩 按施工方法分类: 机械成孔桩 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 沉管灌注桩 钢筋混凝土桩 基桩 预制桩 预应力混凝土桩 钢桩 水泥土搅拌桩 搅拌桩 其他化学材料搅拌桩 按桩的外型尺寸分类 长桩 基桩 短桩 中长桩 变截面桩 按沉桩方法预制桩可分为打入桩、压入桩、振动沉入桩、旋入桩等。 预制桩按材料可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按桩截面形状又可分为实心桩和空心桩,圆形桩和方形桩、异形桩等。接桩的方法有钢板角钢焊接,法兰盘加螺栓联结,硫磺胶泥锚固以及机械联结(如插入楔块、销钉联结)等。 混凝土灌注桩按施工方法可分为振动沉管灌注桩、弗朗克桩、钢套管旋入冲抓成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预压孔打入灌注桩、预压孔打入混凝土桩以及钻扩孔混凝土灌注桩等。 弗朗克桩在欧洲流行甚广,我国也有用此法施工的工程。这种方法适用于松散砂、砾及超固结粘土,桩身直径30~60cm,桩长10~24m,管心锤重25~50kN,落距3~5m,单桩容许承载力可达1500kN。旋转钢管下沉成孔的灌注桩,在钢管底部装有经过淬火的钢齿,可沉入至页岩或砂岩层,直径可达5米。钢管用法兰盘联接,预压孔打入混凝土桩是介于打入桩和灌注桩之间的一种桩型。其施工步骤是先将钢制的传力杆打入土中5~0m,然后拔出钢传力杆,往孔中灌注混凝土或砂浆,再将一根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置于孔中, 打到预定深度,这种桩的承载力高于普通桩。 钻孔扩底灌注桩,国内外都已广泛地应用,用于住宅及高层建筑。由机械成孔,直径一般为6~5m,可一直钻到坚硬密实土层或基岩,但在有砂或粉砂的地下水位以下钻孔时,需要套管,有时将套管留在土中,或用膨润土泥浆护壁。为增加桩端承载力,常在超固结粘土中设置扩大头,扩大头直径约为桩身直径的2~3倍。 对于打入桩,在砂土地基上打桩,将桩周边砂挤密,挤密区内砂土的内摩擦角增大。对于中密或密实的砂,在打桩时会引起地表隆起。对于较松散的砂,打桩初期地表要下沉,每侧下沉扩展的范围距离相当于桩长。 在粘性土中打桩也会引起桩周土的重塑,抗剪强度会有临时的降低,降低值可达到20%~50%。打桩后,抗剪强度会逐渐提高,有时甚至会超过原来的强度。打入桩使土内摩擦角相应增大,可通过标准贯入试验确定桩侧摩阻力。 在粘土中打桩也会引起地表面隆起,总隆起量大约相当于群桩总体积的一半。在深基坑内,打桩会引起坑底隆起。因周围侧向位移受到限制,基坑的隆起量就比较大。为减少隆起量,应在开挖前打桩(但需送桩,会降低打桩效率)。 浅埋的筏板基础和不同桩长的摩擦桩,都可用于软粘土层。补偿筏基由于施工时挖除土方量与上部结构重量相同,因而土中应力影响范围较小,基础沉降甚小。而长摩擦群桩由于有可能影响范围较大,引起地基的沉降变形量也大,这种情况下桩基础并不一定比浅筏基础方案好。因此应进行方案比较。 在粘土中的摩擦群桩中,桩间距一般不少于3D。当桩群的破坏方式从块体破坏转为桩破坏时,其桩间距应大于最佳桩距。 改变桩距尺寸,必然要影响承台尺寸。加大桩距可减少桩数,但承台尺寸却要增加,这也会影响整个桩基础的工程造价。 在群桩施工中,易造成桩偏离中心线,还需注意到打桩时土体之间相挤压造成隆起及断桩等问题。 如果桩尖持力层岩层的层理面倾斜得很陡,并有张开的横向节理时,端承桩承载力的取值应慎重对待。 桩基承载力包括单桩承载力和群桩承载力,单桩承载力又根据承受荷载状态的不同,分为竖向受压桩、抗拔桩、以及承受水平方向力的桩。位于粘性土地基中的摩擦群桩还应考虑群桩效应问题。 总之,根据不同建筑荷载要求及场地条件,可使用不同桩型,一些新桩型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了上部结构的发展,为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方案
类〓〓别:夜大层〓〓次:专升本讲课学时:48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中土力学部分所包含的知识既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是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地基基础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的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掌握地基中的应力,基础的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的分析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结合有关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地基基础设计问题,对于常见的基础工程事故,做出合理的评价。二、本课程对先修课的要求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先修以下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了解土的成因及其结构,掌握土的组成及三相比例指标,掌握无粘性土的密实度评定指标,粘性土的物理状态评定指标,了解土的分类标准。第二章:掌握地基的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基底压力的分布及简化计算方法,了解地基变形的不同阶段计算方法,了解应力历史的概念,掌握有效应力原理及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第三章:掌握土的抗剪强度概念、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及不同排水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了解孔隙压力系数的概念。第四章:掌握三种土压力的概念及形成条件、熟练掌握并会应用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掌握地基承载力的概念和地基界限荷载的概念并会应用地基界限荷载的公式,掌握土坡稳定分析方法。了解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和计算内容和方法,了解地基破坏模式,地基极限承载力概念。第五章:了解地形、地貌的概念,地基的勘探方法。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等级合理估计勘探工作方法及工作内容。掌握地质勘察报告的组成并会阅读地质勘察报告。提出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第六章:了解浅基础的常见类型,了解常规设计的概念,掌握浅基础的基础埋深选择方法,掌握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地基基础设计原则、基底尺寸的确定方法、基础的构造要求及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减轻不均匀沉降危害的措施。第七章:了解常用的地基线性变形体计算模型,掌握文克勒地基上梁的计算,柱下条形基础的设计。第八章:了解桩的类型、桩的施工工艺,掌握桩基竖向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了解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及承载力确定方法,掌握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第九章:了解软弱地基的特性及常见的不良地基处理方法。四、实验、课设等实践环节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结束后,应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见“土力学与地基课设”教学大纲。五、大纲编制说明1.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是参照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2.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在“够用”的原则基础上,适当拓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六、教材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