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7

chemwe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itsia

已采纳
回答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中国,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铸就了多少奇迹,成就了多少辉煌,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纵观过去到现在,祖国是多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山沟里的孩子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为了让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变成充满学问的慧眼,我们的祖国创建了希望工程,创建了希望学校,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学习,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面对残疾的孩子,祖国也没有抛弃他们,而是更加关心他们,设有专门的残疾人基金会,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及祖国对他们的希望。——我幸福,我是一个中国的孩子! 2008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一年,悲痛与喜悦同在,忧伤与希望共存。08年的春节,是一个白色忧伤包裹着的新年,无法忘记的是,那一双双渴盼回家的眼神;08年的五月,是一个悲痛得令人心碎的五月,刻骨铭心的,是那一声声呼唤亲人的哭泣!但是,我们没有被击垮,我们没有被吓倒,十三亿中国人手牵手,肩并肩,连成一道钢铁长城,风雨过后,依然傲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感动,我是一个中国人! 鸟巢里的开幕式上,徐徐展开的是一幅中国的历史画卷,闪烁变化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奥运健儿英姿飒爽,独领风骚,勇夺51枚金牌,令全世界人刮目相 看。当一个个站在领奖台上的中国奥运冠军闪着激动的泪花,自豪地举起金牌时,我和他们一样激动! “神七”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举世瞩目。宇航员翟志刚成功漫步月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里的一大里程碑。从“神州五号”的杨利伟到“神舟六号”的费俊龙、聂海胜,再到“神舟七号”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都是中国的骄傲!——我激动,我是一名中国人! 每当我站在五星红旗下,唱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就会热血沸腾:从解放初的贫穷落后和愚昧无知到二十一世纪的小康生活和先进的科技,从异族对我们的奚落嘲讽到现在的刮目相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都充分地证明了中国没有愧对“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美誉!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才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才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作为华夏儿女,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成为真真正正的中国人!那时候,我会更加自信地对全世界说——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人

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怎么写

209 评论(10)

jacksilk

浅说中国文化若说中国文化,只怕要从远古时期说起。但这一时期,一来离我们太远,二来我也不太清楚,便从封建时期说起。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即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欧柳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还是村里平淡的快板、小说,皆洋溢着强烈的平民特性,以及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同对平凡的留心与尊敬,对于千秋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荡交融,缤纷灿烂地构造了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品格。  然而前头还有一个“近代”。任何东西到了近代都很奇怪,文化也不例外。数不尽的冲击难以详述,单挑最惨的一回——五四运动。  之前已有“弃旧易新”的新文化运动将传统文化砍杀得飘摇欲坠,随后紧跟着爆发了五四运动,彻底树起了“白话文学”的大旗,文言最后成为一件历史文物躲进史书一隅供人瞻仰。  这两次运动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在文化上却是严重的“左倾”。白话文学固然激发了俚语俗言的活力,提升了大众文学的地位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参与力,却也设置了与文言文学不可逾越的天堑,几乎削去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力。老一辈学子影响尚轻,对于我们其误就越发明显了。以往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属于读书人必备的经学常识,都在新式教育的推动下,变得无比艰涩与隔阂,特别是近年来,电视、电脑等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个“畸形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我们在现代化的整体架构上模糊了着力的点,漫漶了精神的面,却易于目迷五色地跌入学者所批评的“时尚文化”的辐射圈内,变得中不中,洋不洋。  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写道:“只有文化,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此三言一语道破文化的本质作用,可谓精辟。中国文化历时五千载,到底何去何从,便不是我这个毛头小子可以阐述的了。  只好双手合十,默然祈祷,了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母语中文难以割舍的孺慕之情。
227 评论(14)

qcn1351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节日不仅仅是假日从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被“瘦身”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一、迷江南三月,鹰飞草长,碧空万里,花发满枝,枝头围绕着许许多多舞动的生命,那是蝴蝶!看,它们像一朵朵飞舞的花儿,在风中嬉戏,在花间流连,在香气中沉醉。看到它们,连我都深深陶醉了,不禁轻声哼唱起那首《化蝶》来: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诵深深爱,梁山伯与祝英台……
33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