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浅离
1、哲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依照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也就是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等的理解,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研究工作中关于论点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像是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再深入到本质的研究等。2、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注意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一般要求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并且进行大量的资料查找,并且能够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3、逻辑的方法这就需要写论文者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来对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像是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等进行揭示,同时针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从逻辑上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内在的联系,然后用理论的形态进行展现。4、假说的方法虽然是假说,但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是需要有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作为基础的,并且还要科学理论为依据,研究者自身要具备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能够提出的相对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即使这些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是也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学位论文一般都要引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年审读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这方面有些共性的问题值得一谈。 在文献综述中,可以根据文献涉及的主题、发表的时间、作者所在地区、和自己论文的关系等分类方法,对所拥有的文献进行分类描述,主要谈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自己对这些研究及成果的看法等。有些内容原本不属于文献综述的内容,如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近些年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我也建议他们把本来也不多的理论基础放到文献综述里,等于是综述有关理论基础的文献。 就我看到的论文中,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看不出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资料,哪些是自己的观点(做法)或对资料做了哪些处理。除了不注明出处外,不恰当的引用方法,将引用的资料作为自己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例如,作者准备写“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一种写法是把它作为文献综述,那就要看看别人在“原则”方面都有哪些说法,综合一下,或在分析后取一种自己认可的,作为自己论文使用的“原则”。另一种是提出一种通过自己教学实践得出的“原则”,那就要写自己是怎样得出的,与已有的原则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应该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无论哪一种写法,下面的引用资料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第X章探究式学习的原则……任长松提出了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第一条……第二条…………第十八条……引用这18条原则几乎占了7页纸,虽然写明18条原则的提出者,但仍属于不正当引用,因为这等于论文写作者将原作者的18条原则变成了自己论文的一部分。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学位论文在资料引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需要使用较多的已有研究成果,最好将文献综述和自己的研究过程分成两部分写作。(并不是所有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都需要文献综述,例如调查报告就不需要一定有文献综述部分)(2)引用的同一篇文献的资料不能过长。在有些规则下,引用超过30个字就需要用其他字体和不同段落区别开来,成页的应用更是不恰当。(3)注明出处。除了用双引号表明的引用(直接引用)要注明出处外,其他非直接引用的其他人观点和资料也需要注明出处。(4)文中的引文出处要和文后所列的参考书目一一对应,也就是说,文中用到的资料才在文后的参考资料目录中出现。研究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理论和观点的创新并非易事,论文写作的基本教育研究能力训练实际是现阶段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更是如此,否则学位论文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对学术论文进行分析的时候 要先看摘要 然后再看引言 大概了解文章的情况 再挑出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最后看研究结论以及学术论文当中的例子 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
我觉得主要还是要分析一下,里面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有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写一篇文章全是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是一篇综述,写的论文的话,应该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