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哈哈的妈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怎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孩子手中捧起的是日本漫画,而不是含蓄隽永的唐诗宋词;学生阅读的是魔幻小说,而不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年轻人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而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新新人类听的是摇滚,是RB,而那些传统经典音乐几乎成了空谷绝响。 当你捧着《诗经》,吟咏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你翻开《唐诗三百首》,默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你品读《宋词》,轻唱着“杨柳岸,晓风残月”……你会领悟到古典文学的意蕴。 可偏偏要翻开言情小说,看着一篇又一篇的言情故事。听着网络音乐“她只是我的妹妹”……盲目追求潮流,看着魔幻小说,可紧跟潮流勿忘树大根深。 当你看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有没有想到周杰伦的“兰亭集序”与“青花瓷”?这些流行中的经典也是值得我们追捧的。当你看到张泽瑞的清明上河图,有没有想到高档酒店长廊里的清明上河图?这也许是证明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事实。因为它不会挂一副长达数十米的漫画。紧追潮流勿忘经典。 可也有这么一些调查数据让我们心寒。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研咨询和民意中国网,对3269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的人确认我们当前存在汉语应用的能力危机,另有2%的人不赞成这一说法。调查中,受访者坦言自己在汉语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词语储备不够、经常感觉次穷、词语的使用,搭配存在问题。等等。我认为原因在于“网络时代”,人们在使用汉语时不太规范。这些事实又告诉我们,紧追潮流勿忘树大根深。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精神家园不能丢。 
我的印象里,传统应该是一位老奶奶,身穿唐装,拄着拐杖,慈祥和蔼,可以用她温和的目光容纳我们的任性,体谅我们的一次次的背叛,也许是年纪大了,追不上我们的步伐,只能默默驻足,停留在我们出发的地方,期盼我们在迷茫时候的一次回望,让我们在她善意的目光里找到新的方向,涌起新的勇气前进。 新潮在我的感觉里是一位妙龄少女,年轻活泼,生机勃勃,充满着朝气活力去做每一件事,也许一些事出人意料,也许有些独特清新,但这就是她的个性,她用自己独特的气质吸引着我们跟随,前进。当我们对前面的路途充满犹豫时,她用她阳光般的笑容,清新的气息为我们带路,于是,我们又有了前进下去的方向。 当传统遇上新潮,会是碰撞吧,奶奶不会喜欢小女孩的活泼,希望我们沉稳地面对前进的事物,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小女孩不会喜欢老奶奶的迟缓,希望我们把前进的步伐迈大一些,像一阵清爽的风,想要快快带我们前进。于是,碰撞必不可少,我们该选择哪一方呢?传统与新潮不一定非要兵戎相见,传统由新潮蜕变而来,新潮必定逐步走向传统,她们并不是冰火不相容。 当传统遇上新潮,该是融合吧,结合传统的沉稳经验、新潮的大胆创新,会合成一个独特的样子,绽放出奇异的光彩。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碰撞必不可少,谁能保证传统没有拌住新潮轻快前进的步伐,谁又能保证新潮没有丢弃传统的一些可贵经验呢?于是,当传统遇上新潮,她们得坐下啦谈谈。 传统:“我充满着前人的智慧,当他们的子孙看到我时,也许我有些落伍,有些更不上时代的潮流,但我是宝贵的经验,是无价之宝,是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人们可以在我身上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我是智慧的结合体,我是那么默默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在他们心目中,我的地位无可比拟,是不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的,人们是不会抛弃我,奔向前去的。” 新潮:“我充满着现代气息,我是思维的潮流,我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也许有些人不能接受我,忽略我的作用,但其实,我也早就慢慢渗入到人们的世界,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早已跟在我步伐的后面,我引领着大家前进,我像一阵清风,带领着大家走向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世界,充满着新奇,我相信我的作用无可替代,人们一定会跟在我的后面前进。” 传统:“我也许没有新潮有活力,但是我有充足的经验。” 新潮:“我也许没有传统有经验,但是我有前进的动力。” 当传统遇上新潮,不应该是碰撞,也不应该是融合,而是求同存异,在不同的地方上运用不同的技巧,传统也好,新潮也罢,都在时代的背景下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当传统遇上新潮,时代的舞台缓缓升起,我们前进的步伐依然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