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论文摘要是什么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2

kangfuzl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论文摘要是什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蜜雪樱绮

已采纳
· 94 ·液调pH,使之成为5Be’,pH7~8的母液溶液。用IRC一50[NH4 ]型树脂吸附,再用2%氨水溶液洗脱,将洗脱液浓缩至15Be’。将其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并用高纯水洗脱,分段收集各组分。将卡那霉素B稀溶液进行浓缩至24Be’,用乙醇结晶,即得到卡那霉素B成品。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一5Be’、pH7—8的母液溶液一IRC一50[NI-h ]一2%氨水洗脱一浓缩一上D一2018型大孔吸附树脂一卡那霉素B收集液一浓缩一乙醇结晶一卡那霉素B成品。3 小结3.1 新工艺中的D一2018型树脂为弱酸型阳离子大孔吸附树脂,它的再生处理彻底与否决定了对卡那霉素B的分离效果。3.2 浓缩时要求真空度在0.095 Mpa以上,温度在30℃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左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卡那霉素B成品的色泽和纯度。3.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两种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卡那霉素B的纯度:新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在90% 以上,达到出口的要求;老工艺生产的卡那霉素B纯度只有70% 左右。3.4 在新工艺中采用乙醇结晶,比老工艺中采用甲醇、丙酮重结晶更经济、更安全,同时更简便。3.5 结晶母液中的杂质对分离柱的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用卡那霉素A和卡那霉素B纯品的混合液上柱分离作对比,它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结晶母液上柱分离的效果,所以在上柱分离之前应对结晶母液进行除杂质处理。参考文献:[1] 孙淑卿.从卡那霉素结晶母液中分离卡那霉索B[J].抗生素杂志,1985,5(2):26.27.(收稿:2002—08—07)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王震红。,卞志家(1、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4—02阿司匹林片为常用的解热、镇痛药【1】,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原含量测定方法为酸、碱中和滴定法。本文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2】测定其含量,可消除其他含有酸、碱的物质对其测定的干扰,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方法操作简便,专一性强,结果准确。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一10AD泵,SPD一10A紫外检测器);CLASS— LC10工作站。色谱柱:ODS C18色谱柱(150 mm×4.6mm,填料:Kromasil,粒度:5 m)。1.2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大连某制药厂),甲醇(色谱纯试剂),冰醋酸、盐酸(分析纯试剂)。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柱:ODS C】8色谱柱(150mm×4.6ram),填料Kro.masil(5 m),流动相:甲醇一水一冰醋酸(40:59: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室温。进样量:20 。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计算不低于6 000,分离度符合要求。2.2 分离度试验(方法的专属性考察)用强光照射,高温,酸、碱水解,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降解产物对阿司匹林主成分测定的干扰;同时对辅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解产物及辅料存在的条件下,采用反相HPLC法可准确测定出阿司匹林的含量,方法专属性良好。2.3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1/L盐酸溶液配制成每1 ml中含100,ug阿司匹林的溶液,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3,5,7,9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作者简介:王震红(1976一),女,山东成武人,药剂师。加0.1 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进样20 l,以峰面积为纵坐标(Y),阿司匹林的绝对进样量( g)为横坐标(x)作图。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在0.083~0.750“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3.90×10 X+4.89×10(r=0.999 9)。2.4 回收率试验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8~12 mg.分别按处方量加入辅料,按“2.7”项操作,阿司匹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5% .RSD % : 0.58% 。2.5 准确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按“2.7”项操作,计算出每份的含量分别为99.6%,99.6% ,99.7%,98.6% ,99.0% ,平均含量为99.3% ,RSD% =0.48% ,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准确度较好。2.6 精密度试验取“准确性试验”中的样品溶液1份,按“2.7”项操作.连续进样5次,测得平均峰面积为13540 C,RSD% =0.34%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精密度较好。2.7 含量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 mg)。置100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放冷至室温.加0.1 mo1/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25 ml量瓶中,加0.1 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取20 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0.1 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约含阿司匹林20 g的溶液,取20 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测定3批样品,结果分别为99.9%.维普资讯 辽宁药物与临床2003年第6卷第2期98。096,99.3% o3 讨论3.1 阿司匹林在水中易水解,所以选用0.1 mol/L盐酸溶液为溶液,防止其水解成游离水杨酸。3.2 参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中阿司匹林栓含量测定t31的检测波长为280 nm,所以将检测波长定为280 nm。3.3 制剂的含量限度较宽,因而对于制剂的含量测定方· 95 ·法,应以专一性为主,可更好的确定制剂的成分,以便更好控制样品的质量。采用HPLC法符合这一要求,为制剂含量测定的最佳选择。参考文献:[1]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27—328.[2] 孙毓庆.现代色谱法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6—152。180—188.[3] 中国药典[s].二部.2000.330—331.(收稿:2003—01—08)薄层扫描法测定牛黄醒脑丸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杜 震 ,刘 阳 ,李 虹(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辽宁沈阳110001;2.辽宁省药品检验所,辽宁沈阳 110023)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858(2003)02—0095—01牛黄醒脑丸主要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止痛之功效,由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朱砂等十二味中药组成。其中黄连为君药。黄连中含有盐酸小檗碱。为了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我们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牛黄醒脑丸中的黄连进行含量测定。1 仪器与试药日本岛津CS一930薄层扫描仪.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盐酸小檗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经薄层扫描测定,纯度为98.6% 。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对照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04mg的溶液。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剪碎,取约1.2 g,精密称定,置10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盐酸一甲醇(1:100)25ml,称定重量,6o℃ 水浴中加热15分钟,取出超声处理3O分钟室温放置过夜,再称定重量,用盐酸一甲醇(1:lOO)~b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2.3 色谱条件及扫描条件吸附剂:硅胶G。展开剂:苯一醋酸乙酯一异丙醇一甲醇一水(6:3:1.5:1.5:o.3),另槽加入等体积的浓氨试液,预平衡15分钟。荧光直线扫描汞灯为光源,激发波长 =366 rimo狭缝2 m1n×7mmo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浓度为0.042 6 mg/ml的盐酸小檗碱溶液1,2,3,4,5 ,分别点于同一板,盐酸小檗碱点样量在0.042 6- 0.213 0,u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579.531+524 71.497 6 C,r=0.998 5。直线不通过原点。采用外标两点法计算。2.5 稳定性试验取供试品溶液依法展开,每隔1小时扫描测定1次,结果表明,斑点在5小时内稳定。RSD% =0.675% 。2.6 精密度试验a.同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作者简介:杜震(1974一).男,辽宁锦州人,药剂师。板上点样5次,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30%。b.异板精密度: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5块硅胶G薄层板上,分别依法点样、展开、显色、测定。结果RSD%= 1.59% 。2.7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样品5份,按上述方法测定含量结果为6.467,6.376,6.355,6.466。6.

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论文摘要是什么

280 评论(13)

aa19810603

利用电脑先查些资料 然后根据题意展开联想 想象要丰富 才能得高分
228 评论(10)

1150431990

微小世界的主角 分类:细菌天地8 10:39 作者:刀剑笑 | 评论:31 | 阅读:6503  提起细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导致疾病、残害人命的病原菌,事实上病原菌只是细菌的一部分,大多数细菌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好处,生产味精、积累氮肥、净化环境都离不开细菌。  细菌是一类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个体极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它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些核质分散在原生质中,或以颗粒状态存在。所以,科学家们称它们是原核生物。  细菌的种类繁多,而且分布极广,地球上从7万米的高空,到深度达07万米的海洋中到处都有细菌的踪影。  凡是与空气接触的物品就会带菌,而细菌遇到有充足养料之处就能很快地生长繁殖。通常动物在出生或孵化前,体内是无菌状态的,然而在出生过程或孵化时很快地污染了母体或卵壳上的细菌,因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细菌就会布满其全身。这些细菌绝大多数是有益的,比如人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能协助分解某些食物。动物体内的组织通常是无菌的,除非病时被病原菌侵入。  细菌不仅种类繁多,它们的长相也各有不同,通常我们把细菌依它们的外形区分为4个类群:球状的细菌称为球菌,长圆柱形的称为杆菌,细胞略呈弯曲或弓形的称为弧菌,呈螺旋状的称为螺旋菌。  在球菌中,有的独身只影,称为单球菌,如尿素小球菌;有的成双成对,称为双球菌,如肺炎双球菌;有的四个菌体连在一起,称为四联球菌,如四联小球菌;有的八个菌体选在一起,似“叠罗汉”,称为八叠球菌,如藤黄八叠球菌;有的像一串串链珠,称为链球菌,如乳酸链球菌;也有的菌体不规则的聚集在一起,像一串串葡萄,称为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杆菌,又分为长杆菌,如乳酸杆菌;短杆菌,如谷氨酸生产菌AS1299;中型杆菌——介于长杆菌和短杆菌之间,如大肠杆菌等。有的杆状菌体能连在一起,称为链杆菌,如炭疽杆菌;还有的杆菌体能长出侧枝,称为分枝杆菌,如结核杆菌。  在弧菌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霍乱弧菌。在螺旋菌中,常见的是口腔齿垢中的口腔螺旋体。除了这4类菌外,还有一类丝状细菌,其杆状菌体连成长链,外面围有共同的粘质衣鞘,形成丝状或毛发状,叫鞘衣细菌,这类菌常见于下水道或其他有机质丰富的水中。  如果我们把细菌切开来观察,细菌的最外层是结实的保护层,称为细胞壁,它包裹着整个菌体使细胞有固定的形状。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的里面是一层薄而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膜——细胞膜,它是细胞内外的交换站,控制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细胞膜是由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细胞膜包裹着细菌的所有生命物质——细胞质,这是由一团粘稠的胶状物质组成,内含各种酶系统,是生化反应的场所,也是贮藏代谢产物的“仓库”。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水、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在细胞质内,细菌具有一个核区,不过,这种“核”和高等生物不同,它没有核膜围绕,只是由遗传物质卷曲缠绕而成,其化学组成主要是核酸。  有些细菌除具有一般结构外,还具有特殊的结构:荚膜、芽孢、鞭毛。  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粘液状、像果冻般的荚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以阻抗细菌周围的化学物质的侵害。因此有荚膜的细菌不易用药物杀死。荚膜的成份因细菌而异,大多数是多糖或多肽。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于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其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对热、干燥、化学药剂的抵抗能力很强。因此,在食品、医药、卫生、工业部门都以杀死芽孢为标准来衡量灭菌是否彻底。芽孢能脱离细胞独立存在,在干燥情况下能活10年之久,当条件适宜时,芽孢就发芽长成新的菌体。但是,芽孢并不是细菌繁殖后代的方式,因为一个菌体只能产生一个芽孢。细菌繁殖后代并不像动物那样是由老子生儿子。它们极为简单,是由一个菌体直接平分就变成两个,两个继续平分就变成四个。因此,很难分清楚它们谁是老子,谁是儿子。在应用中,把它们的菌体细胞分裂一次叫做繁殖一代。  细菌的繁殖速度一般来说相当快,据科学家计算,按每20分钟细菌分裂一次,1小时后一个细菌可变成8个,2小时就可以变成64个,24小时内可以繁殖72代,即40多万亿亿个细菌。如果按一个细菌重1×10-13克计算,那么,24小时内一个细菌所形成的菌体重量将是4000多吨。当然,这种繁殖速度是我们人为计算出来的。实际上,微生物即便在人工提供的最理想的条件下,也很难维持很长时间。因为随着微生物数量的急聚增加,营养物质很快就会被消耗掉,出现“饥饿”现象。同时,在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这些代谢产物和废物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限于当前的技术条件,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及时地供给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也不能及时地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取出来。  在大自然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就更慢了。因为外界环境条件复杂,因素多变,微生物往往由于营养缺乏,温度不适,氧气不足,过酸过碱等,使生长繁殖停止,甚至死亡。即使这样,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在生物界里还是绝对冠军。我们把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的这一特性用于生产中,为人类创造了不少的财富。  例如,在酒精生产中,人们利用黑曲霉把淀粉糖化,再利用酵母菌把糖变成酒精。一支小小的试管斜面上的黑曲霉,经过4天扩大培养后,可得到液体曲30吨。利用这30吨液体曲能糖化500吨淀粉,再利用酵母菌经过不到3天(67小时)的发酵,就可得到200吨酒精。  有些杆菌和弧菌,在菌体上还能长出很细很长的丝状物,它能帮助菌体运动,我们称它为鞭毛。如果你用牙签挑一点自己的牙垢,在载玻片的一滴水中,涂抹一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可以看到许多运动着的细菌,它们不停地向各个方向挤、推、碰,在整个视野中乱串,很是热闹。只有长鞭毛的细菌才能运动,鞭毛菌运动的速度相当快,每秒钟可达200米,相当于菌体长度的50~100倍。  鞭毛是深植于细胞质中的运动器官,由于鞭毛的旋转,可使细菌迅速运动。一般的鞭毛菌,主要在幼龄时可以活跃运动,衰老的细菌,鞭毛易脱落,因而失去运动能力。鞭毛的长度可超过菌体若干倍,而其直径却只有细胞直径的1/20,因此,不经特殊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难以看到。  通常球菌没有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没有鞭毛,有的生长的某一阶段有鞭毛。弧菌和螺菌都有鞭毛。有的细菌不借助于鞭毛运动,如螺旋菌就是借助于细胞中有弹性的轴丝体伸缩而使菌体运动的。
321 评论(11)

hunningtu99

微生物论文>>巧塔桥助达标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巧妙搭桥,帮助学生达标。巧设疑,搭好兴趣—思维之桥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是师生感情交流的纽带,是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好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活酶”,强化记忆的“催化剂”。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思维活动,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授线形动物门——蛔虫时,学生对蛔虫比较熟悉,可是教师提出:蛔虫体积这样大,怎么能在人体内寄生呢?人体小肠分泌的消化液为什么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呢?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抓住学生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问题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目标,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提问形式。所设计的问题要严谨,有针对性、灵活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才能真正帮他们高效达标
10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