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孩
论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只有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才会使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和谐。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学会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亟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应当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为荣。以“不知感恩,不懂回报”为耻,帮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地扬弃。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 科学 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从前我们也曾生搬硬套地学习西方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由于脱离中国的实际,所以成效不大,推广不开。 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