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uZ
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因为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煮饭菜时高压锅的气压比普通锅内的气压高,所以水沸腾时高压锅内的温度高于普通锅内的温度,温度越高,饭菜越快熟。 你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感到凉。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为什么? 答:因为钨丝受热产生升华现象,然后钨的气体又在灯泡壁上凝华的缘故,所以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发黑。 冬天,人在感觉手冷的时候,可以用搓手的办法使手变热,也可以把手插进裤袋里使手变热,这两种办法各是通过什么方式使手得到热量的? 答:搓手通过做功得到热;手插进裤袋用体温把手暧热,这是通过热传递得到热。 喝开水时,如果感到热开水烫口,一般都向水面吹气,这是什么缘故? 答:这是因为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也就是说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向水面吹气,可以加快水面上的空气流动,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也就越快,这将就会加快水温度降,使热开水不会烫口。 冬天人们从外面进屋后,总喜欢用口对着双手哈气,,同时还爱两手相互摩擦,这是为什么? 答:冬天室外很冷,人的双手总是裸露,而人口呼出的气温近于人的体温,对手哈气,可使手吸收口中呼出的气的热量;双手互相摩擦,摩擦力做功,增加手的内能,都可以使手变得温暖。 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 答: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是冷的,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子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液化(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 电工检修电路时,使用有木柄或者柄上套着橡胶套的工具,并且常常站在干燥的木凳上,为什么? 答:木柄,橡胶套和干燥的木凳都是绝缘体,能避免电路中的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即能避免电工触电。 摘不到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 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坐井观天 所见甚小”: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瑞雪照丰年":由于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 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热的对流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热流上升,冷流下降,通过不断循环达到动态平衡,热的传导发生在热的导体上,热从高温的一端向低温一端传导,热的辐射不需要媒介,它通过辐射的方式向低温处传热。暖水瓶的瓶胆与外壳之间是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降低了许多,瓶胆内部光滑如镜,降低了辐射,所以暖水瓶能保温。鸡蛋是由于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也不一样。在温度变化不大或温度变化均匀时,还显不出什么,但一到温度剧烈变化时,蛋白和蛋壳的步调就不一致了,当煮得滚热的鸡蛋骤然浸到冷水里时,冷水使它的温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蛋壳猛然收缩。蛋白还处在原有温度没缩小体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蛋白被蛋壳挤压进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温度渐渐降低,也逐渐收缩,由于蛋白、蛋壳和蛋黄的收缩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蛋白与蛋黄的脱离。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蛋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天气热,为什么洒水可以降温?——由于水蒸气蒸发吸热 降低周围温度 为什么将水洒在地上,人在上面反儿会觉得闷热?——因为那里湿度加大,阻碍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 夏天水管‘出汗’为什么?由于热空气遇冷的水管,遇冷液化成水珠 ,覆在水管壁上。 冬天铺路时,路砖之间要留有空隙。目的是防止夏天路砖受热膨胀使路面翘起。 
天气热,为什么洒水可以降温?——由于水蒸气蒸发吸热 降低周围温度为什么将水洒在地上,人在上面反儿会觉得闷热?——因为那里湿度加大,减小了人体表面的蒸发 夏天水管‘出汗’为什么?由于热空气遇冷的水管,遇冷液化成水珠 ,覆在水管壁上。丁钉子时手抓锤子后部,为了加大动能 冬天铺路时,路砖之间要留有空隙。目的是防止夏天路砖受热膨胀使路面翘起。锤子头松了 倒磕一下就紧了——由于惯性作用原理背包带要尽量宽些,为什么?增加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这样对肩膀有好处。一、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二、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三、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四、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五、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六、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七、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八、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九、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十、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十一、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1、筷子的原理是杠杆 2、钟表的时针转动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3、日光灯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自感现象 4、夏天炎热时向地面泼水是利用了蒸发降温的原理 5、坐车时启动或刹车都坐不稳是因为惯性 6、加油站设在空旷处是因为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体积越大,压强越小,越不容易发生爆炸 7、灯开久了会发热是因为电流的热效应 8、电视出现图象是示波器的进化 9、被门夹到手指会变形是力的作用效果 10、人能走动、动物能爬或走是因为摩擦力的贡献 11、飞机能飞起来是因为流速与压强成反比,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一厨房 力学 切菜磨刀后切得快,即相同压力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烧水气泡上升越来越大,即随深度减少水的压强减小。 饺子煮熟了会浮到水面,密度变小,体积变大,浮力变大。 揉面会疲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剪子把越长件东西越轻松,杠杆原理。 热学 磨刀刀变热,即摩擦生热。 相同火力,压力锅可以将水加热到一百摄氏度以上普通锅却不能,即,水的沸点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通常我们所说的水的沸点是指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用蜡烛不能加热水,用煤气却可以,即加热功率大于散热功率时方可加热。 冬季煮汤窗户会出现白色的雾气,即热空气遇冷玻璃液化为小水滴。 煮汤时水不断变少油却留了下来,即油的沸点高于水。 微波炉加热鸡蛋蛋黄先熟,即微波使内部分子碰撞。 电学 电磁炉可以加热食物,动磁场产生电场。 电饭锅可以设定各种程序,即功率不同单位时间产生热量不同。 老式电磁炉多必须采用铝锅,即电磁的良导体。 煤气泄漏后不要点灯,防止开关闭合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 不要用湿手拔插插销,水(纯水除外)是电的良导体。 生活中的 晾衣服保持通风,加速蒸发。 吹肥皂泡五颜六色,光的折射。 湖水倒映着美丽的白帆,光的反射。 夏天吃雪糕周围有白烟,液化。 热的汤不能喝水却能喝,沸点不同。 油炸食品水分含量低,密度不同。 氢气球飞上天,浮力大于重力。 放二踢脚大地振动,声音靠波传播。 夏天管子出汗,液化。 电线采用铜芯,铜是仅次于银的电的良导体。 电池不会电伤人,电压每节5v远小于安全电压36v。 针管可以刺入皮肤,木棒却很难,压强不同。 自行车换带,增大摩擦力。 自行车车灯,摩擦生电。 风力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悬浮列车高速运行,低摩擦力。 跷跷板,杠杆原理。 筷子,杠杆原理。 滑冰,减少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 擦汗,毛细现象。 鱼缸抽水,虹吸现象。 指甲刀,钳子,瓶起子,撬棒,杠杆原理。 星星闪烁,筷子“折了”,哈哈镜,放大镜,老花镜,近视镜,光的折射。 镜面反射,黑板反光,月亮“发光”,雪后天亮,夏雨过后夜间亮者为水暗者为陆,光的反射。 急刹车后滑行,急刹车后乘客摔倒,急刹车后人向前冲氢气球后冲,急刹车后车重滑行远,惯性。 黑夜车灯形成光柱,光沿直线传播。车灯不形成光柱,光的折射。夜间车内不开灯车外开灯,司机能看见路人路人看不见司机,光的反射。 冰面汽车打滑,好的轮胎抓地性强,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自行车前后轮转向相同摩擦力反向,刹车皮需若干年更换,摩擦力。 额。。。差不多够了吧?找的好辛苦……
玻意尔、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库仑:库仑定律 密立根:油滴实验 法拉第:电场线模型 欧姆: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奥斯特:电流磁效应 楞次: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并发明了第一台发电机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实验证明,并测出了电磁波的速度 牛顿:光的微粒说 惠更斯:光的波动说 托马斯杨:杨氏双份干涉 汤姆生:发现电子 卢瑟福:根据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玻尔理论,建立了原子的玻尔模型 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的天然放射现象,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铀”;居里夫妇发现了“钋”“镭” 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