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74

江蕊f?g?f?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七年级上册历史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sgvj84877

已采纳
中学生历史论文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七年级上册历史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157 评论(10)

bimuyu2008

你可以去看下(历史学研究)~里面已经发表的论文你可以看下论题,好好学习参考下
126 评论(14)

天意883

中国古代历史 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地位、灭亡原因,重王位世袭制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 商朝的兴衰:兴亡时间、人物,重盘庚迁殷作用 武王伐纣:时间、人物、结果 西周的分封制和井田制:目的、内容、关系,重作用和影响 国人暴动:原因、时间、影响 西周灭亡:时间、原因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重齐桓公称霸原因,重战争性质和影响 民族融合: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途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表现,重铁器、牛耕、水利、铸铁柔化处理技术、《考工记》、商业特点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因、表现,重对经济政治变革(赋税和改革变法)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背景、事件、影响,重商鞅变法内容、评价 (4)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思想主张,重评价 孔子:思想主张,重和谐社会的作用 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评价 文学和艺术: 主要史实 天文和物理:主要成就,重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扁鹊:四诊法 2.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原因条件、过程、疆域、意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目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重作用和评价、重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2)秦末农民战争:原因、经过、意义,重农民战争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内容、作用、演变,重刺史制度对当今完善监督机制,增强执政能力的借鉴作用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含义、影响,重王国问题的解决 察举制:目的、含义、作用、演变 编户齐民: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含义、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对后代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冒顿统一、汉初和亲、武帝反击、匈奴分裂、东汉反击 张骞通西域:时间、人物,重作用、意义 西南夷与百越:重中央集权和边疆开发角度 (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人员、贸易往来 与日本的关系:人员、贸易往来,重友好交往角度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大秦 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概念、开通条件、意义)、海上丝绸之路(概念、意义),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演变 (6)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重准确记忆领先世界的成就 哲学与宗教:西汉董仲舒新儒学(原因、内容、影响)、东汉王充唯物思想(内容、评价)、东汉道教的兴起(经典) 史学与文学:《史记》、《汉书》、汉赋 雕塑与绘画:兵马俑、马王堆帛画、汉代画像石(砖),重文物是研究历史的珍贵资料角度 3.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重农业(原因、表现、影响)、手工业、商业 均田制:背景、内容、作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新成果 道教与佛教:道教的变化、佛教的迅速传播,重佛教兴盛的原因、评价(积极方面:一定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同时也带来佛教文化的繁荣;消极方面:略) 唯物论思想家:范缜无神论思想内容、意义 文学和艺术:诗歌、民歌、书法、绘画、石窟,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
164 评论(11)

dazheng01

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 (332) 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分析 (320) 高中历史实施“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 (320)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论文 (321)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7)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16) 把辩论赛引进历史课堂 (314) 二十年来高考历史问答题评析 论文 (313)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 (322)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论文 (325) 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论文 (318)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分析历史问题的几种方法 论文 (318) 高三历史总复习应注意教材地图中的知识冷点 论文 (315) 谈历史学科的考试评价标准 论文 (318) 简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论文 (319) 论高中世界史教学的全局意识 论文 (316)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论文 (316) 面向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和特点 论文 (315) 学习之友学习新编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一点意见 论文 (316) 命题研究历史小论文的解题与训练初探 论文
221 评论(9)

forever佳

第三世界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的事件,对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亚洲经济的发展在第三世界中非常突出,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所用发展中国家借鉴。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从50年代中到90年代初。教材三目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对初中学生由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教材。 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教学可以播放经过编辑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分析。 亚洲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在教学中应引起学生注意。对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应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重点: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亮点。对第三世界的崛起有着重要作用。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为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亚非会议是在亚非国家纷纷独立,各国之间出现了联合进行反帝、反殖斗争愿望的背景下召开的,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终结;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与团结;此后,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开始摆脱了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因而,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性事件。教学难点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本课的难点。 新加坡和韩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并不突出,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如果我们把这些经验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会大有益处。探讨相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新加坡、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代表和典型。举一反三,从它们的发展,可看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纵观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其基本经验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正确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吸取它国成功经验并加深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正确认识。重点突破方案亚非会议是本课的重点。关于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可以引导学生回忆20世纪50年代,亚洲和非洲有哪些国家先后独立?在此基础上总结,独立之后的亚非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国家都认识到:形成合力是对抗殖民主义最有效的手段。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了中国在亚非会议上的突出作用。通过播放精选的视频资料,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同”的基础是什么? “存异”是指的又是什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求同”是反对殖民压迫,争取独立发展。“存异”与会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难点突破方案关于韩国和新加坡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教师在充分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大量展示有关韩国和新加坡发展的图片,数字、图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两个国家的飞速发展。运用讨论法分析它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各抒己见,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将历史和现实紧密的联系起来。指出他们经济迅速发展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借鉴作用。课堂导入:A常规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几种势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简单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力量也得到发展,各国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5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B兴趣导入 提出问题:当今的亚洲,哪些地区形势比较紧张? 学生的答案可能包括巴以地区,海湾地区,朝鲜半岛,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南亚次大陆的形势也比较紧张,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素来不睦,而双方矛盾的根源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印巴分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内容。
28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