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6

cap111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阅读与写作2论文3000字解析及答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eshilong

已采纳
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 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 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

阅读与写作2论文3000字解析及答案

254 评论(8)

kgyj21

一、读,且熟读。阅读的理解的基础。要产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就必须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但有些同学却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因而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岂不是强为“无米之炊”?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在熟读的同时应给予思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二、思、且深思。只要深思,才有发现。所谓深思,就是读者应站在作者的高度,有机结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主观意识,积极、高效、缜密地运行思维,深刻发掘文章深层意蕴的心理过程。任何文章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因此,我们不应惰于思考,不应浅尝辄止,应深化思考,切中肯綮,惟其如此,问题的解决才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   三、取、忌断章取义。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个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联,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怎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怎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呢?正确的做法是应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应于文章的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如,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122 评论(12)

大耗子dhz

18天就考了,临时抱佛脚可没有用。我有一个小计巧,能够把语文提上5分左右。阅读理解先看有几分,就答几点,尽量把横线填满(看在你辛勤写下来的分上会多给你几分的)作文题目要新颖,反映主题(最好等作文写完了再想最好的题目)最后一定点题(题目和主题)要看清楚题目要求。你可以看一看作文书,尽量用上优美词句。这样,阅读理解3分,作文2分,基本就有5分了。加油哦!!!!(一个重点学校初一的尖子生)
251 评论(13)

www.ruonan

阅读的,套用这些,比较快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9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