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7

皓哥不低调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趣的数学论文摘要部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70856124

已采纳
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 “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 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 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 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 “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 小议“黄金分割” 如: 奇妙的正五角星 (2) 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 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 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 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有趣的数学论文摘要部分

322 评论(9)

xixiliu33

论小学生解题能力什么是解题能力?构成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形成发展的?长期以来,正是由于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无法作出明确回答,才使得应用题教学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使得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长期陷于困顿。显然,要改革当前应用题教学体制,优化应用题教学系统,推进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就必须首先在理论上揭示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实质、构成要素及形成发展规律。本文试作探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心理研究虽对解题能力的实质没有作出明确回答,但纵观哲学与心理学文献,有关能力问题的讨论已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这些有关一 般能力的基本观点,影响着人们对解题能力的基本看法。人们关于解题能力实质的日常看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因素论观点。把解题能力看作是某些一般能力因素(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运算能力等)的综合体,试图通过对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或经验分析,探讨影响解题活动的一般能力因素。2.先验论观点。解题能力是与个体经验无关,并先于个体经验而存在的实体,把能力看作是主宰活动的非物质心理实体的官能,或把它看作是遗传而来的个人禀赋。经验论观点。经验论观点与先验论观点相对,解题能力是个体在解题过程中习得的知识经验,提出解题能力即解题知识。4.“合金”论观点。从对能力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出发,认为解题能力是先天秉赋和后天解题活动成果的融合物(亦即“合金”)。上述四种观点能否正确反映解题能力的实质呢?本文认为,首先,解题能力属于特殊能力。根据唯物辩证法,一般能力虽然大致地概括了特殊能力,但却不能完全代替特殊能力。因素论观点用一般能力来界定特殊能力的本质,否认了特殊能力的特殊本性及其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因而并不能正确地揭示解题能力的实质。该论点反映在教学上,实质是形式训练说的翻版,导致了教师用一般能力的训练取代解题能力这一特殊能力的培养。第二,解题能力在本性上是调节解题活动的个体心理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个体心理特性虽不完全排斥生理因素或先天因素对能力形成、发展的影响作用,但究其本性则是人类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主体能力的反映活动,在头脑里构建起来的心理形成物,属于经验范畴。先验论观点把解题能力看成是先天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夸大了遗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因而常常把学生解题能力的暂时低下看成是该学生无法提高能力的根据,这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断在教学中是十分有害的。第三,解题能力作为个体心理特性,对解题活动的调节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经验论观点不仅抹煞了解题知识与技能的不同调节作用,缩小了能力实质的内涵,而且忽视了能力作为活动调节机制的稳定性能,把能力简化成了知识实在。该观点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以解题知识的传授代替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应用题教学的效能。第四,对能力形成、发展条件的认识不同于关于能力实质的观点,前者要解决的是影响能力的形成、发展因素的问题,而后者要解决的是能力是什么的问题。“合金”论观点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能力形成、发展的条件问题,却并没有揭示出解题能力的真正实质。那么,解题能力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稳定的调节机制。就其本质而言,是类化了的解题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我把这一对解题能力实质的基本观点简称为类化经验观点。解题能力实质的类化经验观大致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①从本性上说,小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个体心理特性,因而在原则上属于经验范畴;②从功能上说,小学生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③从结构上说,它是解题知识和技能组成的经验实体;④从性能上说,它对解题活动的调节具有稳定性,因而是一种类化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经验;⑤从类别上说,它是解题这一特殊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属于特殊的数学能力。要全面认识解题能力的实质,还必须看到,小学生解题能力并非是单一的类化经验,而是一个由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解题能力组成的层级系统。在这个层级系统中,按所调节的活动对象的复杂性和数量性质的不同,包括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三个不同层次的解题能力。这些能力在经验的概括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按所调节活动类型的不同,每一层次的解题能力又包含了算术法和代数法两种不同类型的解题能力,它们在经验的概括水平上大致相仿,但在经验的构成要素上却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解题能力,究其实质仍是类化经验,只是经验的含义有所变化。因此,解题能力的层级系统实质是类化经验的层级系统。在树立了解题能力的类化经验观和层级系统观的基础上,为深化解题能力的认识,为应用题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指导,还必须对能力的构成要素作进一步的分析,确定构成能力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成分。
21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