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1

gongbuli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活着》文学批评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高羽扬

已采纳
写作的现实性      ------读余华《活着》中文序有感一次无意之中,在医院隔壁的超市里翻到了余华的《活着》。当时,我就被这题目所吸引住了。“活着”这个深刻且有嚼头的词。我不知道作家余华怎么去把这个“活着”演绎出来。于是,很好奇地先读了该书的序言。(从此,便放不下想看看内容的究竟。)后也买下了一本。   我在这里想强调一下作者在给《活着》做的序的一些感悟。   中文序里开篇这样写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是的!这点我也有感触。(虽然,我不是作家,大多时候写的也只是诗歌,但时间长了也放不下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以写作的方式与内心对话,打破内心的沉郁,使其活跃起来。如生机的春天,把病痛、尘土、风沙、花草、鸟语所有丑陋与美丽都交织起来,唤醒沉睡了一冬的大地。我觉得,每个人闲暇时都应该写写,那怕写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字。(比如:日记就是一种很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方式。它不受文体限制,即使几个很有哲理性或心情性的零碎的字句。)生活在大千世界,面对各种琐碎的袭来,我们常常有头晕脑胀的感觉,甚至迷失自我。也就是被自己的私念所控制,走向极端。写作会让你冷静起来,像空气清新剂一样来消除那些乌烟瘴气。你能够理智的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自私与高尚的缘由及其发展,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己的修养,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也通过认识自己,了解世界真实与虚假的两面性。   作者在中文序里一直强调他的作品(或者说是想像)与现实长期来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好多次朋友对我说:“你就活在你的幻想的虚拟世界里吧。”有时,甚至在那种不现实的世界里过上几天,不想出来。(我写的是诗,虚拟的生活也就是诗生活。)因为出来以后,又觉得百般无奈。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伸手摸到的大多数是丑陋与险恶的。所有,我觉得写作也是一种逃避,也是我们人类避恶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我们的想像与理解同现实生活存在着不可抹去的矛盾。我们的痛苦便来临了,与之而来的就是忍受。因为,我们在自觉得要求“活着”。写作者与普通人的区别也就在此。写作者把痛苦融进了他的文字里面,而普通老百姓则选择其他方式:工作麻木、娱乐放松。这样的结果就是两类人的距离(我这里讲的是思想。)愈来愈远,愈发能看出前者在忍受与逃避过程中分散了自己的对现实的本能感受,这样就使自己的头脑相对清醒些,使自己不至于掉进现实这个陷阱里。(前面已经讲了写作,能够让你理智的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私与高尚的缘由及其发展)而后者,也是在分散自己对现实的本能感受,不同的是它是暂时性的、低级性的一种忍受与逃避的继续与发展。   作者后来又提到福克纳和一些不成功作家在解决自我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的不同。福克纳选择的是走中间态的路,既包容了丑陋又包容与美丽,且把一切事物(当前现实)放在历史与人文精神中去,连接了过去与将来。作者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我反复去咀嚼“文学现实”这个词汇。)能够称之为“文学现实”的文字。其着笔者定当是一位具有很大包容心的写作者。他理智、客观、豁达地处理了现实实在与自己想像的这种紧张关系(矛盾)。就像作者后面所说:“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不难理解作者思想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意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作者能由一首歌曲里的一个老黑奴的形象,写出了这篇高尚的小说《活着》。我想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为。对现实实在生活的一种理解程度,对人应付生活的一种展示。写作的过程,让作者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想这是写作送给作者最宝贵的礼物。正如北村所说:“一个写作者并不是因为明白了为什么写作才写作,而是写作让他明白了为什么。”                      2006年4月15日23:21完

《活着》文学批评论文

276 评论(15)

楚天阔。

《城南旧事》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刊登在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 冬阳 童年 骆驼队——《城南旧事》出版后记(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影片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是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是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导演是用秀贞那哀伤的画外音讲出来的,镜头在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缓缓地移动,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导演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导演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却是一场梦魇的逃脱和突围。从这以后,小英子开始成熟起来了,她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萦绕在他俩头顶上的乌鸦的嘶鸣和聒噪声似乎就昭示着一种宿命的悲剧氛围。 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是好人,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 可在小英子那纯洁善良的目光背后,她不经意间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这可喻指小偷寻求出路的内心需要)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一个依据。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还来不及忏悔的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伤痕。正为著名诗人北岛在《触电》中写的那样: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 当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留给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影片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影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但这又不尽然,因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旧事”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事情了。她有着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吴贻弓或者林海音想象中的“城南旧事”,是他们记忆中挥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们情感深处发酵过的一坛陈年老酒,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心滋润着孕育着那段“城南旧事”。 他们所描述的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忏悔意识来追忆,而是以一种豁达从容的祥和心态来体味。所以影片中许多的生活细节都洋溢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象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经过他们的艺术渲染和升华便有了生命。 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时,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一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半个多世纪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京华古都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会馆门前的疯女子、遍体鞭痕的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沉疴染身而终眠地下的慈父……他们都曾和英子玩过、谈笑过、一同生活过,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却又都一一悄然离去。为何人世这般凄苦?不谙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却又不得其解。 50多年过去,如今远离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298 评论(9)

小苑苑吖

翻开这本书,我们应该思考:福贵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他曾拥有良田百顷、深宅大院,然后在赌博中丧失殆尽。他曾不得不向占有了自己曾经一切家产的仇人低头,在曾属于自己的农田里汗流浃背地务农,然后看着仇人因这万贯家财而死于非命。他曾拥有一同浴血奋战相依为命的战友,然后看着他在混乱的崩溃的时代秩序中被淹没,悲惨地死去。他曾拥有父母陪伴身边,然后在时间的浪潮中目送他们远去不回。他曾拥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孝顺可爱的孩子,然后在社会与时代的洪流中看着他们殒身于灾难和不幸。回首望去,他曾拥有很多,然后一点一点地全部失去。但他依然活了下来,是他选择活着。那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山珍海味不再,只有吃糠咽菜;万贯家财不再,只有家徒四壁;贤妻孝子不再,只有孤苦伶仃;父严母慈不再,只有孑然一身,切骨之仇不再,只有了无遗憾。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有这样一句: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是啊,荣华富贵已成了过眼云烟,用计骗去自己全部家产的不共戴天之仇人死于非命,他看着父母离去,也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与悲凉,除了那些牲畜家禽,他再也没有了陪伴,举目无亲、形影相吊。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呢?还有什么他没看过、没体味过的呢?他已经有了撒手人寰的资格和理由,也有这个能力和自由。可他依然选择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当我们读完这仅仅十二万字的小说,我们应该读懂什么?我明白了活着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有人曾问:“这个世界对我到底是深情的,还是无情的?”有人回答说:“世界并不认识你,它是无意的。”由此我们看懂了,活着的意义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从你这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再到离开这个世界,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一切名声、财富、亲人、友人、子女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质好似幻影,人们好似过客。一切都会逝去,或早或晚,终有一天,唯有自己才是陪伴这个灵魂与意志度过人生道路的旅伴。来到这个世界,就请你完完整整地走完整个旅程,不要踌躇,不要犹豫,不要懊恼,不要悔恨,不要惋惜,不要自责,不要回首,不要急躁。因为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活着的人,在经历你的一生本就应该经历的一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何必一定要有什么意义才能让人生完美呢?就像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开辟,不断创新,不断远征,却也无法真正的回答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但我们依然在前行,一边思考,一边前行。我们不会被这样的哲学问题折磨,因为我们正在前行,只要前行,就算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又有什么呢?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回答的,也不需要回答。以自己的意志度过一生,足矣。
226 评论(13)

张贝贝zbb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305 评论(13)

xingwufen

余华是现代小说作家,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比较有意义的,年轻人也挺喜欢看得,还是能够获得一些感悟的吧。
219 评论(12)

hmfdud07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是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而不仅仅是感慨作品中故事的残酷。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并不具备很大的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种表达方式是他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我的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世界不能因”我“而改变,但能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更好一点,那么你就是世界的正能量。世界有压迫,命运会捉弄我,可我要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活着我从不后悔。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75 评论(8)

nature2003

不错 好死不如赖活吧
11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