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h1202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同学们,在你们的数学学习中是否和我一样,有一些不经意的发现?现在我就来介绍我的几个发现。 如果要你算一个多位数乘5,你是不是准备列竖式?我却可以口算,因为我发现一个小诀窍。想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算48532×5的积,先找到这个数485320,再把它除以2,你会口算吗?242660这就是48532×5的积了。知道为什么吗?我把原来的数先扩大10倍,再缩小2倍,是不是相当于扩大5倍呀?你掌握这个小窍门了吗? 同样的发现我还有:一个数乘5只要用它本身加上它的一半就可以了。(想想为什么?)一个数乘15呢?用刚才的方法再加一步——你已经想到了吧,再扩大10倍就好了! 我还发现一个多位数,末两位符合这个要求:十位上十奇数,个位上是5,用它乘5,积的末两位肯定是75。我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位数的个位与5相乘得25,积的个位是5,向十位进2,而十位的奇数与5相乘的到的是几十五,这个5应该和个位进上来的5相加写在十位上,所以这个积的十位上肯定是7,个位上肯定是5。同样的道理,你不难推出,一个多位数十位上是偶数,个位上是5,它与5相乘,积的末两位肯定是25。 这个发现能用我前面所说的一个数乘5的巧妙算法来解释吗?想想看,它们是一致的,因为这个数扩大10倍后,末两位是50,再除以2,可能百位上有余数1,与50合起来150÷2=75是末两位上的数字,也可能百位上没有余1,那么50÷2的商就是末两位上的数字。 同学们,我的这个小发现是不是很微不足道?但我很自豪,这是我自己动脑筋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伟大的发现不是由这点点滴滴组成的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人吧!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海州区铁路小学 贺贵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如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一观察发现,激发创新灵感。 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而发现则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激发创新的灵感。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师先出示例1的行程表:时 间(时) 1 2 3 4 5 6 7 8 ……路 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300 360 420 480 ……速 度(千米/时)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数量关系式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教师先说明这是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路程(表格一和表格二),然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有几种量(两种:时间和路程)引导学生从左向右再从右向左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教师这时又引导学生观察,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灵感。有的天下从左向右观察发现:时间扩大几倍,相对应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相同的倍数;有的同学从右向左观察:时间缩小几倍,相对应的路程也随着缩小相同的倍数。有的同学上下对应观察发现: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商都是60(由于学生的观察发现,教师又在表格一、二的基础上增添了表格三)。教师引导: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商都是60,可以看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可以看出火车的速度一定;有的同学认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续而归纳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教师在学生的观察发现中增添了表格四)。这样,学生就在观察发现中体现创新灵感。二.认真思考,增强创新意识。 认真思考是创新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特点,要使同学们“跳一跳”便能摘到“香蕉”;通过思考,便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例1”时,(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107页)教师先出几组复习题: 12×2×5 35×5×2 25×5×4 15×2×5 12×10 35×10 25×20 15×10然后组织计算比赛,结果每一组都是算下面那道题的同学获胜,教师让同学们思考原因,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原来每组上下两道计算题条件是“不公平”的,上题是三个数相乘,下题是两个数相乘,并且上题中后两个数相乘的积正好是整十数,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并且计算起来比较简便,这一规律的发现使同学们异常兴奋,原本烦躁的数学题竟如此有趣,竟有如此奥妙!这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有意识地发现规律,积极思维,在思考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三.质疑求异,学习创新方法。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往往会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质疑求异,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注意学法指导,都会学生学习创新方法,如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例1”时,书上107页复习题(2)有二种解法:解法一: 解法二: 6×12×5 6×12×5 =72×5 =6×(12×5)=360(元) =6×60 =360(元)有的同学提出第三种解法: 6×12×5=(6×5)×12=30×12=360(元)可以看出,解法二是例1的那种类型,是乘法的结合律,而解法三是乘法的分配律,学生根本没有学过,教材里也根本没有涉及,是学生质疑求异、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解法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比较了解法二与解法三,认为两种方法都比较简便,教会学生学法,指导学生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认真思考,不断创新。
人教版,特级教师,全优试卷,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页。请问是怎么做哟???这是什么作业,五年级。有没有人会哟???请问是怎么做哟??
梯形面积公式真神通 一天,我和孙予澄我表妹在家里整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时,按妈妈的要求写出几组能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 我想了一下很快写出了一组:上底8米,下底15米,高4米。(8+15)×4÷2=23×4÷2=92÷2=46(平方米) 过了一会我又写出了一组:上底5分米,下底5分米,高2分米。(5+5)×2÷2=10×2÷2=10(平方分米) 就在这时候,孙予澄说:杨琦姐姐,上底和下底都是5分米的图形不是梯形,这组数据不符合要求。‘’经孙予澄一提醒,我一想,哎,真的! 这时妈妈过来了,她看了看我们写出的数据后说:“那我们就照叶杨琦的数据缩小10倍,画一画图形,验证一下好吗?”说干就干,大家一下忙开了,不一会儿,我们的图形证实这不是梯形,而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而我自己还分别画出上底下底都是3厘米和4厘米的图形,发现都是平行四边形。我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这时,妈妈用鼓励的眼光看着我说:“我们一起来算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吗?”话音刚落,“5×2=10平方分米”孙予澄嘴真快。大家都点头称是。 妈妈说:“同一个图形,如果看作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是10平方分米。如果看作是一个梯形,面积还是10平方分米。说明了什么呢?”我们议论开了。孙予澄说,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等于下底的梯形。我说,当梯形的上底等于下底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老师说:“照你们的说法,平行四边形面积也能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啦!”“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谁知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孙予澄拿着我表妹的数据哈哈大笑起来,我接过来一看,惊呆了。“上底是0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2厘米。”“哪有上底是0的梯形呢?”表妹却理直气壮地说:“允许你把上底等于下底是平行四边形的看作梯形,就不允许我把上底等于0的三角形看作是一个梯形啊?”就在我和表妹争论的空档,孙予澄已经画出了图形,又分别用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孙予澄对我挤挤眼,意思说,我表妹说的有道理。这时我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呀!梯形面积公式真神啊! 通过了这次整理,我不仅懂得用梯形面积公式能计算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明白了:世界上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事物会由于数量的变化,演变成另一种事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