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zhbt
对人的思想境界?顽固势力“藐视顽夷”,务实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长期受到“儒学正宗”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道家、道教文化的地位不但在封建社会受到排斥, 就是在近现代的文化整合与学术研究活动中,也不被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甚至,过去在很长时间里, 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认为是儒家文化,相形之下,给道家与道教以不应有的待遇。但是,由于道家文化本身所 蕴含的惊人的智慧和理性精神,激起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大陆“文化热” 的兴起,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历史反省与批评,越来越认识到道家文化 与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民族心理、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深层关系。因而,发现与重新确认了道家、道教在中 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以便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这对于了解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 化,进一步发掘道家、道教文化的积极思想遗产,都是必要的。当然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一、道家文化在战国至汉初的主体地位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中国文化升华为稳定的理论形态是在战国的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通常说 中国文化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此前,即殷周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滋生与酝酿时期。作为深层文化或理论形 态文化,中国文化最早的形态是《周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源,在《 周易》文化中蕴含了早期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基本思路。春秋末期,先是形成了道家学派,相传孔子在当时 还特地从鲁国西行来到洛邑(今洛阳)向老子问礼。而后就创立了儒家学派,招收弟子,设坛讲学。孔子一面 整理删修历代积累流传下来的《诗》、《易》、《书》、《礼》、《乐》、《春秋》等六艺,一面用以传授弟 子,其从学弟子遍布当时的列国,东起齐鲁,西至强秦,南起吴楚,北至三晋。还有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 教授儒学。但是,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各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学失去了中心和凝聚力。战国中期, 孟子虽然继承并发挥了“子思之儒”的学理,也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势力,儒学只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 家,没有成为当时影响各个主要方面的主要思潮。《孟子》在谈到孔子死后社会意识流的走向趋势时曾慨叹地 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又说:“杨、 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意识 流中,以墨家与道家之学最有势力,而儒学处于被动的守势。孟子看到并担心儒家学说的不得意局面,自言“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这便是孟子阐扬孔子学 说的主要社会背景。孟子学说虽然发挥了孔子思想,但是在当时对社会也没产生多大影响,没有成为当时社会 的主要思潮。司马迁说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 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西汉前期是黄老道家发展的黄金时代 西汉前期社会当权者提倡黄老思想,这是《史记》、《汉书》有明文记载的。《史记·儒林传》载:“孝 文帝本好刑名之言,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汉书·外戚传》也说:“窦太后好黄帝 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隋书·经籍志》在追述道家学说发展过程时概括说:“ 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 ,道学众矣。”汉初一批当权的重臣,主要都是奉行黄老之术的,例如萧何、张良、陆贾等等。汉初,黄老思 想走红,既是社会历史的需要,也是黄老之学的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秦始皇专制统治十 余年,紧接上楚汉相争,人民不堪忍受战乱的破坏,生产不能稳定发展,社会急需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给人 民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人民遂盼望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到来。这就使本来发展成熟了的黄老思想,应运登 上了政治实践的舞台,开始了走红的表演。从黄老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看,战国时期从齐国发展起来的黄老思 想,有系统地向汉代传衍,这在当时是任何其他学派、学说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据《史记·乐毅传》记载:“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 胶西,为曹相国师。”从这个传授系统来看,汉初黄老思想的走红,是有其学术渊源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黄老道家思想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而且走上了政治实践,成为汉初治国安邦的指导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文化内核。它所面对的三个命题:人的身心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强调做人要有胸怀和志向,也就是修齐治平的抱负,大的胸襟会让人脱离低级趣味,以及琐事的羁绊。强调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做事不要极端,不要拘泥,要冷静、智慧地把事情做成做好,另外应注意外圆内方,加强与他人的协作精神,又不可在容忍中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强调明心见性,超拔精神,从庸碌的物欲中、从自私的动物性的本能中走出来,做一个达观生死,精神高于生命的人,这种境界不是简单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不是“人不利己,天诛地灭”,是明了责任的一种进取,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着,是洞察世事的一种智慧,是不忘我(责任)又不执于我(利益)的一种达观。
首先文化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我们说的儒学主要是指孔孟之学核心宗旨----仁!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发展达到极致!被历代统治者所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封建统治它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封建社会奉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延续千年深入人心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