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31

邢三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uduhong

已采纳
后来才知道日本居然对中国长时间进行援助,到08年才停止,具体材料忘了。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论文题目

175 评论(9)

李菲61288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 国 神社问题。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1、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2、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可能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275 评论(14)

ASN硕硕

政治上: 圣德太子提倡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与苏我氏的权利斗争胜利后,主导了以唐朝的制度为基础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县制极大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据日本学者推测是根据唐朝《贞观令》编纂而成,而律据推测是使用《唐律》其他诸如户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赘述可见唐朝的政治体制影响日本封建社会之深远 但中日两国毕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故而日本并没有和唐朝一样走上皇权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路线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的交点,两种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两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冲突有以下几次: 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中日甲午战争,从小就讲述无数次了,不再赘述 经济上 从唐代开始日本以贡船的形式开始与中国贸易,日本主要输出品是日本刀,银,硫磺,水银,扇,纸,绢和砚中国输出的多为工艺品,香料,书籍,绘画和最重要的铜钱铜钱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国的明代造成了很严重的铜钱数量短缺的问题,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限制对日贸易量以控制铜钱流出 近期:中新网5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当日14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并下半旗致哀。日本驻华大使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文章摘录如下: 在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2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这对于还沉浸在有关汶川震灾以及南京大屠杀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国人无疑是个安慰,对于日本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世界地震的20%发生在日本周边。迄今,日本经历了多次大地震,饱尝克服其苦难之艰辛。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尽管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也决定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北京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募捐一万大洋用于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中国救援队和救灾物品在国际上最早抵达日本,表现了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中日两国前后85年时间面临自然灾难考验的时候,都对对方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胸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众多日本国民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到严重灾害。宫本雄二大使称,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感同身受,希望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掀起了为抗震救灾伸出援手的热潮。 日本各界表示“尽最大努力支持中国救灾”,提供了灾区迫切需要的发电机、污水净化槽及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当获悉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后,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将备用帐篷贡献了出来。由于还有很多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伤者,因此日方决定提供能够避免截肢的血液透析机,于是日本的生产厂家和运输企业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将透析机运抵灾区。此外,日本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街头募捐活动等,通过日本红十字等团体筹集了大批援助资金和物资。有个日本青年账户上没有分文,就把当天工钱捐献出来。日本救援队是赶赴灾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搜救,对死难者遗体精心处理,集体敬礼默哀。 日本尤其希望能够将自身一直以来积累的抗震知识与中方共享,为中国的灾后重建发挥作用。在四川灾区重建过程中,日本以技术经验、核心技术等软件领域为核心,拟定了5大领域(建设、健康、福利、社会与文化、产业与雇用、防灾)50个项目的中日合作内容清单,目前这些项目基本得到落实。 另外,在专家之间,还开展了关于抗震建筑、林业恢复、灾区儿童心理保健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会,目的是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同时,日本企业、地方政府、普通国民也都运用各自的智慧,与中国朋友们一道展开了广泛的灾后合作。 宫本大使还表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一年间,中日交流为两国国民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日友好得到进一步扩大。“日本国民将和中国的朋友们一心一意,携手并进,一直到灾区复兴的那一天!” 中日两国正在共同努力,旨在构筑“新时代下的崭新中日关系”,并充实其内涵,推动两国关系达到新的高度,即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迫切需要日本不做损害两国关系健康良性发展的的坏事。如果说去年日本救援队来华救灾还有些中国人表示疑虑的话,那么随着不久前麻生太郎访华,到而今日本大使馆下半旗为汶川死难者默哀,则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形象和道德感,增强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王锦思) 王召伟: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致哀,是在作秀吗? 2009-05-15 14:53 凤凰网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日本此举经媒体报道之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大部分人对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和支持,认为此举是对中国的尊重,也体现了日本的诚意,是一种真诚、友好的行为,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少人指责日本驻华使馆此举是在“作秀”,不过是在博取中国人们的感情,我们应警惕等等。 长期以来,在中国国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使得很多国人在内心存在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凡是涉及到有日本有关的事情,不管好坏一律否定之。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时候,这种抵触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到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便犹如一个一引即爆的“火药桶”。当然,对于这种“反日情绪”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不能片面的否定或一味的支持。当然,在日本国内也存在众多的极右翼势力和不容忽视的反华情绪。 其实,对于中日两国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情况,两国政府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两国政府、领导人、民众以及彼此的外交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成效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为什么?很明显,虽然中日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但两国不可能无期限的隔绝对峙下去,中日像德法那样实现历史性的大和解最终实现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 曾记得,在04年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倒退的时候,中国派遣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出任驻日大使。王毅大使在上任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中国驻日大使馆附近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参加中方举行的友好晚会。这件事在当时“反华”情绪日渐高涨的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众多的媒体报刊都给与了报道,受到邀请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绝大部分都毫无顾虑的出席了这次活动。这件事在当时日本国内一时传为美谈。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也可以解释成“阴谋”、“作秀”、、、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了任何积极地影响。 在笔者看来,有时候,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而这正是很多国人所缺乏的!(阅读全文)
145 评论(9)

元五

秦 传说徐福去了日本汉 两国开始有交往记录隋唐 交往频繁 促成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同时先进技术传入日本明 变倭寇了 敌对啊 被戚家军打得很惨清前期 两国恢复友好 清后期 日本崛起开始侵略中国民国 日本大规模侵华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新中国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大概就这些
24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