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5

finn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心理论文选题背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小欧

已采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迅速改变着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很多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急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该文采用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网络依赖行为测量量表,以及人际关系综合诊断表,进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整群抽取安徽省芜湖市4所高校大学生,实际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2份,有效回收率为1%,其中男生806名(4%),女生426名(6%);一年级学生273名(2%),二年级学生476名(6%),三年级学生483名(2%);来自农村的学生795名(5%),来自城市的学生437名(5%)。平均年龄为12岁。  2 方法  1 网络依赖程度调查   采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白羽等[1]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总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多项研究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使用本研究所修订的鉴别工具,将样本群体区分为正常群体、网络依赖群体和网络成瘾群体3类。   该量表有2个分量表,其中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10个题)被区分为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C)与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2个维度;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9个题)被区分为人际与健康问题(RP-IH)与时间管理问题(RP-TM)2个维度。对于网络依赖的大学生,由于网络影响了其正常的生活秩序,在人际、健康、时间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正常群体的表现,故选用此份量表进行网络依赖程度的鉴别。  2 人际关系诊断  选用郑日昌[2]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量表,共28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4个分量表。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人缘很好;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人缘一般;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3 统计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核实后进行编码,运用SPSS 0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1 网络依赖行为与人际关系   经相关性分析,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381,P<01),与分量表中的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r=106,P>05),和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362,322和459,P值均<01)。  2 不同人际关系状态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   在网络依赖行为总得分以及“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分量表、“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分量表的得分上,人际关系较少存在困扰的人群要显著低于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而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人群又显著地低于困扰很严重的人群。见表1。表1 芜湖市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得分比较(略)  3 讨论 Potera[3]将网络依赖者描述为“无法抑制长时间上网的冲动;在上网时,感觉到愉快、平静、自信,并且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之中;一旦无法上网,则感觉焦虑、孤独、愤怒,甚至抑郁;由于乐于上网而忽略了亲人、朋友和参与现实的社会活动”等。Young[4]在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研究中也发现,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程度降低,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在半数以上过度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身上都发现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研究中,大学生网络依赖和人际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且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群网络依赖行为越严重。这一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合。大学生网络依赖与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人际交往以及学业成绩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只着重分析了网络依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交谈行为相关不显著,和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将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渴望友谊、渴望爱情,希望能获得待人接物方面的社会技巧。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寻找到一个可以排解孤独情绪、寻求安慰和发泄不满的场所,从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交谈行为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行为能力,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即使有的学生不善言谈,但由于该群体智力较高,如果诚实友善,也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交谈行为与网络依赖相关并不明显。  4 建议  1 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网络作为现代媒体,如何正确利用而不至于产生网络依赖,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引进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现代媒介的素质,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必要之举。  2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   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3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这只是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到您!

大学生与网络时代心理论文选题背景

201 评论(13)

grexx213

[摘要] 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 我们应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从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入手, 用尽一切办法来教育并挽救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还必须端正态度,扬长避短,正确引导,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则,适当控制,有限自由。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的生活真正丰富起来,健康起来,共同建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消极影响 防治对策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它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作为正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网络更是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方便了他们的学习。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其身心和学业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极大地不利于整体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分析沉迷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推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一、消极影响   1.对学习的消极影响   许多沉迷网络的学生对网络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需求感,对其他活动则缺乏兴趣或难以集中精力,缺乏时间感,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自尊和自信,学习效率自然下降。由于沉迷网络, 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业,不断逃课、熬通宵、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一路下滑,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成绩进一步下降,然后再通过网络来逃避这种不愿看到的学习现状,由此不断恶性循环。   2. 对身体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时间坐在电脑跟前,极其影响身体健康,包括视力下降、整体体质下降。大学生还处在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而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且不说电脑辐射的伤害,大脑神经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视力下降,引发心血管、胃肠功能等各种疾病,对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远大于对身体的影响。恶性循环诱发的心理病症不断攀升,让大学生面对现实时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及暴力倾向,奋斗目标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淡漠,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将来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并且一旦停止网络活动便出现心理的不良反应,如情绪低落、志趣丧失、烦躁不安、精神委靡,以及严重的压抑现象,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   (1)情感反应障碍   情感反应障碍指情绪的始动机能失调,出现与客观刺激不相符的过高或过低的反应。大学生一旦沉迷网络,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和焦虑等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集体漠不关心,脾气烦躁,遇事易冲动等症状,严重的还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生理反应。   (2)人际交往萎缩   沉迷网络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通过人机交往的方式寻求精神知己,缺少现实的交流,这必然会对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造成影响。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使大学生大大减少了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时间,与其他同学逐渐疏远,长此以往会导致大学生社会功能受损。此外,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所发生的交友问题,其影响并非局限于网络之中,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由于沉溺于网络,与现实世界产生深深的隔膜, 大学生在处理现实的人际关系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人越来越冷漠。很多大学生为此远离人群,逃避社会,希望躲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庇护。   (3)角色的自我分裂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困难时,总想回避到网络中,从中得到安慰。网络掩盖了真实的生活,扩大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社会”,“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他们渴望在网络上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或逃避现实世界,其“真实的我”、“现实的我”、“网络的我”三者之间产生冲突,往往让他们在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严重的可导致双重或多重性人格问题。   (4)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许多网络内容渗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加上还有不少网络中充斥着暴力、恐怖和色情以及污言秽语。绝大多数网络游戏,都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注重渲染血腥的厮杀和仇恨,暴力决定一切,这些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为不利。研究证明,媒体暴力与真实暴力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暴力为主的网络内容,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严重的甚至走上邪路。 二、对策   1.大力增强教育主体的教育能力,搭建良好的沟通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不能一味采用说教的方式。事实上,在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少年时期受到不科学的教育,基本的倾诉、兴趣等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才转向网络寻求新的“自我”,并沉迷其中的。因此,教育主体应该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反省过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恰当的行为,并予以改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重新认识网络,努力接触网络,创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功能,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在学业、思想、心灵上交流的有效的平台,增强校园网的知识性、科技性和趣味性,使其紧密贴近学生,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这样一方面能做到知己知彼,为教育工作提供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以往沟通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隔阂,搭建有效的载体,让学生敞开心扉,实现无障碍交流。   2. 深入开展网络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面对网络,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世外桃源。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危害,要扬长避短,特别不能迷恋网络。第三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心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本末倒置,沉迷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网络文明建设,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现实生活态度。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及需要,发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到现实活动与交往中,培养和发挥自身优势。   3.加强完善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加强网络制度建设,把他们上网行为限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之内是必要的。通过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课堂和宿舍等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对上网行为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是能够克服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同时对网络成瘾者也有一定的矫治作用。学校要严格校规校纪,建章建制,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例、上网用户守则等进行规范管理,并从公寓管理规定入手,对夜不归宿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从源头上杜绝学生通宵上网的可能性。   4.精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生活   除了与个体、群体有关,大学生沉迷网络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预防大学生沉迷网络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开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类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健康的文体类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操作中耳濡目染,思考问辨,不断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网站网页设计大赛、软件开发设计大赛、Flash 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学生的精力从沉迷网络转移到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技能。 这些文体活动还可以满足大学生们友谊社交、独立自由活动、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从而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真正的活动中去,减少对网络的痴迷。   5.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大多对责备熟视无睹、对约束机制无动于衷,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实际上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心理是极其脆弱的。因此,我们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少一些责备, 努力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尽可能与他们就其沉迷的原因进行交流,寻找个体沉迷网络的症结;根据心理特点,考察不同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疏导计划,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个体心理辅导等工作。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寻求心理平衡找回自信,并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把上网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解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   总之, 对于沉迷网络的大学生, 我们应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从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四个方面入手,用尽一切办法来教育并挽救学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有诚心。还必须端正态度,扬长避短,正确引导,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工作中“度”的原则,适当控制,有限自由。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的生活真正丰富起来,健康起来,共同建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陈明龙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J]兰州学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专科学校学,2001,(2)   [4]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3)   [5]刘慧瀛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   [6]林绚晖等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   [7]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88 评论(11)

错版票

可以将不愉快的情绪倾诉于家人或者可靠的朋友,可以使情绪得到释放,沈阳有个沈大你可以来咨询一下专家,祝你早日康复。
10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