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19850824
想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首先就需要科学的时间规划,速度而有效的课题研究,详细、周密、可行度高的大纲以及科学的论文写作习惯、写作时间加持,几项指标的加持下,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论文写作的效率,更快更好的创作出高质量论文。除此之外,频繁浏览期刊,加强自己的学术素养,才是从根本上提高效率的关键,因此,研究者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注意学术知识的积累,尽可能避免论文写作效率低下的情况产生,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爱思唯尔(Elsevier)等专业第三方学术网站为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有效减少论文写作时间,提高效率。 
更有效的利用你的时间选择合适的问题生命是如此的短暂,为什么浪费时间做一些没意义的事呢?做一些让你感到舒适的事很容易,但是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有没有一些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为什么你不去做那些事呢?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每解决一个都会让你更有效率。这不是说你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来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我的时间就肯定不是这样(否则,我现在就不会在写这篇文章了)。但是,这是我衡量自己的生活是否充实的重要标准。收集很多问题另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秘密是:如果你认准一个问题,投入全部精力去解决它,这样你的效率是最高的。我发现这却是很难实现的。以现在为例,我正在锻炼身体,喝橙汁,整理桌面,和我弟弟聊天,同时在写现在这篇文章。今天一整天,我写了现在这篇文章,读了一本书,吃了点东西,回复了几封邮件,和一些朋友聊了聊天,买了点东西,改了改其他几篇文章,备份了硬盘,还整理了一下图书列表。有很多不同的项目让我能够在不同质量的时间下做不同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你卡壳或是厌烦的时候有其他的一些事可以做。这同时会让你变得更加有创造力。创造力就是你把自己从其他地方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到你的工作中。如果你同时做许多不同方向的工作,那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想法和创意。列一个清单找一些不同的事同时做并不困难,大部分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待办事项。但是如果你想把它们全记在脑袋里的话,它们就会慢慢消失。要记住所有这些事所给你带来的心智上的压力会把你压垮。解决办法仍然是很简单:把它们写下来。一旦你把要做的事列成了一个清单,你就可以更好的分类组织它们了。比如说,我的清单包括:编程,思考,差事,读书,娱乐休息。大部分项目都包括很多不同的任务。以写这篇文章为例,除了真正的写作过程,还包括了阅读其他关于拖沓的文章,考虑文章的各个部分,整理语句,向别人请教问题等等。每一项任务都属于清单的不同部分,所以你可以在合适的时间才去做某一部分。把任务清单和你的生活结合起来一旦你有了这样一个任务清单,你需要做的事就是时常记得它,而记住它的最好方法是把它放在你能看到的地方。比如说,我总在我桌子上放一摞书,最上面的那一本就是我最近在读的。当我想要读书的时候,我就直接从上面拿一本书来读。
写毕业论文初稿首先要定好论文题目,其次才能定好其题要论点,而展开叙述描写。只要把论文的大概描述思路顺序都想清楚了,再进行逐步拓展写出来,这样也就能写出论文的初稿了。
论文的写作过程这样写:1、选好主题。(1)选与专业有关的,这是选主题的基本要求。(2)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比较丰富,是为了保障后面的写作可以找到比较多参考文献;不要为了追求论文创新,而去选择没有有关相关研究文献题目,那么后面写论文时很难的。2、收集文献。收集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收集和阅读文献的目的是为了看看他人的课题是有怎样的研究思路,也是为了适当的“借鉴”他人的研究生框架。3、拟写提纲。结合自己的主题,在充分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拟写自己的写作提纲;拟写提纲需要注意的是,提纲里每个小标题的确定,都熬考虑到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内容。4、填写内容,完成初稿。根据确定好的提纲,进行内容的填写;在填写内容的过程里,虽已经有文献的内容是不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但可以进行借鉴再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5、依照导师的意见修改,最后定稿。初稿出来后,发给导师;毕业论文都是需要按照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才可以最后定稿,导师同意签字可以参与答辩。
高效论文写作,遵循两个法则:快写;慢改。“快写”就是快速起草。用最短的时间,形成完整的作品原型。“慢改”就是雕琢。在原型基础上,不断迭代改进,以求质量提升。image这一写作原则,阳志平先生在《认知写作学》课程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有详细论述。因为要“慢改”,所以截止日期之前,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快写”有利于帮助你更早地把握主动权,平和心态。至于如何“慢改”,就是你(包括合作者、导师)自己的事儿了。这篇文章,我只和你讨论“快写”部分,即快捷高效的论文起草方法。二、研究写作之前,先把研究做好。我执教专业,文理交叉。本科生大四时,有两个选择:做毕业设计。做个系统,写设计报告。写毕业论文。虽然我反复告诫,设计比论文好做,但他们普遍选择论文。理性行为背后,一定有动机可以解释。学生认为,做设计要编程。而且编完了,还得写文档,相当于花两遍功夫。论文就简单多了,不就是码字儿吗?7000字?那不是手到擒来吗?他们根本就不做研究。只搜数据、堆图表、抄观点,甚至是扒别人论文中的语句。还振振有辞,说小学语文老师说过,“天下文章一大抄”。你的语文老师读书的时候,可能没见过CNKI查重系统这东西。
一篇论文从构思到修改完成,最终定稿,其撰写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确定题目
一般说来,在开始研究之时已经确定了课题研究题目,但课题题目和论文题目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尤其是一些周期较长、内容较广的教育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往往需要通过几篇论文才能表示出来的。因此,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题目。它可以和课题研究题目相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不论是否一致,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新颖。真理是在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研究也都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教育科学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教育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题目必须新颖。
新颖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即要有动向水平,具有开创性的题目,就很新颖。二是指在原有的问题之外,提出新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也具有新颖性。
2.宜小。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题目过大,容易写得空泛,初写论文时更是如此。如《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这个题目就太大了,难以写好。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的题目进行写作。如《课程责任教师管理初探》,这样的题目比较小一些,容易写好。有些大题目,则可以分成几个小题目来写,使论点更明确、内容更集中、论述更深刻。
有必要说明,我们并不一概反对选大题目,只是就当前广大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论,因一般教师难以集中很多的时间、精力来搜集资料,研究、撰写题目较大的文章。
3.准确。这是指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影响学生上网学习的几个因素》,哪几个因素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
4.简短。题目要简短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减弱兴趣。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长了些,可以改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九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
二、拟定提纲
题目确定之后,就要根据题意,拟定写作提纲,对论文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进行设计、安排。因此,提纲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的写作设计蓝图。
提纲的种类。提纲一般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初写论文者,可尽可能地把提纲列得详细些,以便写作时较为顺手。一份好的论文写作提纲,一般要求能做到三点:
1.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使论文各部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
2.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副次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个论点下需要枚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
3.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有了这个安排,写作时就可以更有计划,避免东拉西扯,离题太远。至于一篇论文到底以多长篇幅为好,这并无规定。评价一篇论文的水平优劣和质量高低并不是看字数的多少,而是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理论与应用价值等等。因此,论文的篇幅应该根据题目的大小,掌握资料的多少而定。一般说来,篇幅过短,难以把问题分析得深刻、透彻。同样,洋洋数万言的论文也不容易写好,很容易变成资料的堆砌,杂乱无章。从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的篇幅一般以四千到八千字左右为好,这也比较符合阅读者的心理。
三、论文写作
拟定了提纲后,就可以按提纲进行写作。由于研究的内容不一样,研究者的写作水平、习惯等也不一样,因此,论文写作过程往往因人而导。但下述四点是写作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应加以注意。
1.注意立论、推论和表述的科学性。论文是科学研究的结晶,丧失了科学性,论文就不成其为论文了。因此,在写作中,提出论点,运用概念,进行推论时都应该充分注意是否科学、严谨,任何夸大其辞的表述都会降低论文的质量。
2.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述的逻辑性。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因此,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固然会使人觉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同样也会使一篇论文不得要领,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述,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层层论述,以便论点、论据、论述三者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3.注意数据和文字表述的有机统一。为了科学、准确地表述研究成果,在一篇论文中必须提供数据,尤其是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测量报告等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更要十分重视数据。但是,有的初学论文写作者,便因此认为只要有数据,就可以证明研究的成功,从而在论文中大量罗列数据。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一篇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主要的部分还是文字表述。缺乏数据固然会削弱说服力,只有数据则会混同于统计报表。因此,在论文写作中,应该有选择地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也应该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展开充分论述,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
4.注意典型分析和一般分析的结合。以往,我们比较重视典型分析,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解剖和分析,来论证某个观点。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中,随着计量研究的兴起,人们又转而重视对总体、一般的分析。其实,两者各有长处,典型分析较为生动、丰富,但往往缺乏普遍意义。而一般分析正好与之相反。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该注意两者的结合使用,才能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一篇运用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提高差生成绩的实验报告中。研究者列举了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对实验对象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实验的有效成果。如果能再补充一些典型事例,如某个原来十分突出的差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情绪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使论文更丰富、充实,更有深度,从而也可以更为有力地表明、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四、推敲修改
论文写完后,不仅对文章的立论、结构要进行认真推敲,而且对每个句子、字词,甚至标点都要细加斟酌。在论文修改时,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作者对自己的文章难以割爱,明知是多余的,却总不想删去。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通过删芜去繁,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
1.要作严格的自我审阅,自我修改。对此,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头脑冷一冷后,再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较客观地进行阅读,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总之,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论敌的位置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2.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同行审阅,以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现,旁人却很容易看出来。在请别人阅读指正时,一要诚恳,抱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别人才会以诚相见。提出修改意见;二要虚心,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要认真考虑,寻求其合理性,认真进行修改。
俗话说,好文章是磨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是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基础上形成的。
五、誊清论文修改完毕后,不论是投稿,还是参加某个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都要誊写清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最好打印,在计算机上是很好修改的。六、署名和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