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论文1000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7

edithc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论文10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古道一匹马

已采纳
答案(1)文化具有多样性,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文化具有多样性,对待文化多样性还应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做到这一点,要求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时,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往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2)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途径(如商业贸易)和手段(如大众传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要重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政治经济各方面交往,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手段。(3)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具有共性和规律,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需要遵循世界文化的共性和规律,采用对方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4)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价值,发展方向与道路充分信心。(5)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必须发展好中国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论文1000字

218 评论(9)

流水不争

写作思路:立意要新颖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正文:新时代领路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多年来,中国以华夏之泱泱,一直坚守大国担当,书泻着精彩华章,力图与世界各国交相辉映,共添天下风光。首先,中华人民携如掾巨笔,书万卷华章,为故事的讲述提供着素材话本、夯实着沃土根基。讲好中国故事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若没有中国的人、物、事做支撑,缺乏实实在在、令人敬佩的事例,那么,无论用多少华丽辞藻修饰,中国故事都是空洞乏味的,旁人甚至不屑闻之,又何谈“讲好”?因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前提是写好中国故事、演绎好中国佳话。“花香蝶自来”,讲好一个个引起人类共鸣的故事,听众自然愿意捧场。如港珠澳大桥引来举世盛誉,如中国“天眼”让世界惊叹,又如“嫦娥四号聚焦国际目我们并未大张旗鼓、四处宣传,但它们却如长了翅膀般飞向世界各地,何也?因为这些故事真实而精彩。当然,趣味盎然的故事只是基础,而非全部。讲好故事,心自然还应落在 “讲”上,以生动形象、高超的讲述技巧,为中国故事再添一束光,再引一群人。不同文化的交流就似一一个个涟漪的碰撞交汇,相互影响、不断扩散而成就自我却又保持各自特色。尊重其个性,以世界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生动准确的叙述要根据听众的特点来安排。当《朗读者》承载着中国价值、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时,中德双方各诵《写给母亲》打开了两国人民的心门,中国故事传得动人、传得美妙。同时,用“一带一路”的悠悠驼铃串联世界各国的共同心声,用‘进博会’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更多的目光,将高铁动车的名片撒向万水千山讲好中国故事,大同之梦定能辉煌。新时代领路人也多次强调:“我们要营建世界人民的后花园。”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日益显得不切实际,需要我们精心搭建,让世界人民愿意到此休憩玩乐、共谋发展。 要针对当下仍有一些人不明内里甚至误解中国的情况,慎重思考如何将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好,展现中国爱好和平、互融天下的形象。新时代,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需要别人全面客观地看,更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你若盛开,粉蝶自来,讲好中国故事,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泱泱中华,盛世华章,盼与世界共享。
306 评论(15)

南京周工

出国留学、打工,老了,再回来。清北的大学生,多数,都有这种情怀。
337 评论(12)

秦子815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首先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其次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一些外来的优秀文化来发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其次需要对文化进行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的创新,面向群众,满足群众的需求。发挥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当中的作用。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促进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支持中国;加强对内话语体系建设,解释基本方略、阐释基本路线,聚焦新时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要有开放包容的姿态、互学互鉴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状态,贴近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信息传播的规律,贴近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实践上不断丰富我们的新概念新范畴,不断完善创新我们的新理念新表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和思想伟力。
29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