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7989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一、结构学术写作与小说或新闻写作不同,其整体结构是正式且有逻辑的。这意味着句子和段落之间应该有叙述性的联系,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论点。引言应包括对论文其余部分如何组织的描述,以及在整个论文中正确引用的所有来源。二、基调整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态度。论文中以叙述语气陈述他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陈述一个你不同意的立场或论点时,准确地描述这个论点,不要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在学术写作中,应该从正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因此,应该使用中立的语言,而不是对抗或轻蔑的语言。三、措辞 措辞是指使用的词语的选择。因为具有几乎相同字典定义的单词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隐含意义)。学术写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词语和术语可以演变出一种微妙的含义。四、语言 使用明确的语言很重要。结构良好的段落和清晰的主题句使读者能够容易地跟随你的思路。你的语言应该简洁、正式,并准确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使用不具体或不够精确的模糊表达。 
二泉映月是我国伟大的无锡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创作的,当我的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旋律时,我就被深深的陶醉了。虽其曲名跟其旋律无多大关系,但其犹如春天里的一股柔风,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心灵,让我觉得无比的惬意。此外,当我听着这首名二胡曲时,我眼前似乎还会出现阿炳创作时的情景,那种自我陶醉,那种全心全意,让我感觉到一种神奇的力量,将我拉到了一个只有我和阿炳两个人的世界,他静静的拉,我静静的听……
人们总是说时光会冲淡一切的,淡到无影无踪,淡到自己也会疑惑是不是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段故事,淡到你再也想不起当初的执著究竟是为了什么。正如东坡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曾经的刻骨铭心真的可以淡如烟云? 1952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到日本演出,偶然听说有个擦鞋童为了能够听到他的琴声,千方百计凑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票。演出结束后,他穿越了贵宾席,避开了社会名流的盛情簇拥,径直走到低档席,找到那位孩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孩子羞怯地说:“我什么都不要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他。 30年后,梅纽因再次访日演出时,他设法找到了当年那位孩童。这些年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充满了坎坷,但30年来他无数拒绝了许多想以高价购琴的人。当梅纽因再次问他是否需要量帮助时,他仍和第一次一样回答:“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再听听您的琴声!” 当熟悉的旋律再次从那把旧琴上流淌出来,当空中再次充满那穿越时空的情感时,在场者无不泪流满面…… 世间有了音乐的流动,便有了永恒的情感! 也许,只有音乐,才是世间真正无国界的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人不像现代人仅仅把诗词、音乐当作高雅的消遗,而是作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据说高明的乐手抚琴时,若有通音律解其心者偷听,在弹琴者发挥得淋漓尽致,听者心潮起伏之际,那琴弦往往会骤然断裂!这细细的一根弦,实在是难以承受得住那种无形的力量,而两颗心也会同时被惊动。人们心中也是有着一根弦的,只有两个人的心弦同时被拔动,心才能相通,意才能相随。所以知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有着“长存浩气,勿忘情义,日后再相知未晚”的情愫,彼此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甚至连暗示也显得多余,当饮酒时自会举杯同饮,当高歌时自会携手放歌。其实,人们所期待的,不正是这样一份心灵的依托与牵挂吗? 很多年以前,一叶扁舟静静地漂于湖上,俞伯牙端坐抚琴,琴声如水般从他的十指下流淌出来,伯牙全部的情感已融入其中。钟子期闭目倾听,伯牙意在高山,琴声高昂激越,子期赞曰:“巍巍然如泰山,妙哉!”伯牙琴声一转,柔和悠扬,子期曰:“妙哉!洋洋然如江河。”一曲终了,余音未散,高山流水传为千古佳话…… 无论对傅伯牙还是钏子期来说,能够遇到对方,实在是他们的福气。那种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情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长叹,又是多少人内心狂热的呼喊! 子期死后,伯牙谓世无知音,于是绝弦破琴,终身不复弹琴! 牙师好觅,知音难求!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人我们一生中也许只能碰到一次,跟你擦肩而过的可能正是你寻觅已久的。你遇到了是你的运气,而失之交臂,则是一种悲哀。 回头看我们所经过的岁月,确实有太多的东西淡去了,那只是因为它本身就没有真正感动过我们,本就没有进入我们的心。在我们的生命中,它们只是一些点缀而已。我坚信有一种情感永远不会被时稀释,这,才是生命中的主旋律。去除了一切的粉饰和雕琢,你可以被任意一个音符感动,透过记忆模糊的界限来重温某些温柔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