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689478
写作要点:列举事例陈述自己观点,把我文章题眼,条理清晰。古人说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人之所以有大的成就,他都有他的源头、他的根本。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源头,它不可能流得长远;一棵树如果没有很好的根,它就不可能长得很茂密。做为人子的源头、根本是什么?是我们的父母,常常能够回头思念自己的父母,这个人他才有根基。在世间,他的事业想要发达,也必须要根基牢固。像李嘉诚那样,他能够成为首富,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有德。《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说君子注重德行,有了德行之后才会有人来帮助你。像李嘉诚他是个初中毕业的人,我们一般说文化程度不高,他原来又没有什么家产。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什么靠山,他凭什么能够最后做到华人首富?有德此有人,他需要有人,跟他的人三十多年都是忠心耿耿,没有变过心。为什么有这样的人跟著他?因为他有这个德行,而德之本就是孝,有孝这个德才能够招感真心的朋友。所以哪怕是他的事业走到低谷的时候,他依然是有很多忠心耿耿的朋友,这些臣子、谋事的,跟著他渡过难关。《大学》里讲的这都是经营之道,都有个前后顺序:有了德就有人;有了人就有资产;有了资产就能生财,你能够有资金营运,就能生财,有利润;有财此有用,要懂得用财。怎么用财?要奉献社会。所以李嘉诚也是行大布施,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我们看到那些大富的人,只要他这一生不迷,我们都能看到他有布施的习惯,因为他爱布施,他就有财富。你看看世界首富微软比尔.盖茨先生,才五十出头,是世界首富,他就是最爱布施,他把自己百分之九十五的资产都拿来做慈善事业。所以有财此有用,用要懂得奉献社会,用就是让自己的德更加的彰显,还是回归到德上面来。所以《大学》后面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就像一棵树,德是根本,财是那些枝末、花果。一般人看到枝末、花果,这个人大富大贵,好像这棵树很茂密、很好看,实际上你要看到他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或者是今生,或者是前生,他有福德。所以《大学》里面告诉我们的都是真理。 
大学大学”,最 孔子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当时的先知先觉之士,意识到到长久以来的“养士”之风,固然可以集结“知识分子”,但是,如何聚集“知识”?“知识”究竟有多少?如何能有全方位的知识进路?当时聪明才智高的人,他们在圣经中的《旧约创世纪》中,诠释人的三重祝福。首先是:人的灵魂是上帝的肖像;第二重是:亚当获赐“伴侣”;第三重是:上帝将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水中游的鱼都交与人类管理,人类成了“万物的主人”。当时的学者们依照这三重祝福,认为知识应该包括“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物”三个面向,因而界定“大学”的统一知识,于是大学三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科学学院的规定因而形成。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国父孙中山作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第六讲题提到;“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把中国固有知识一贯的道理先恢复起来,然后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复。”前面你自己挑的写点就行了从这开始正文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俯身施恩 挺身感恩 前一段时期,一则关于企业家停止捐助的新闻在舆论界闹得沸沸扬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某市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某女企业家协会寒心,最终被取消了接受资助的资格。 先说富人。有些富人,一是不愿慈善,二是不懂慈善。“不愿慈善”就不必多说了,中国的富豪榜和慈善榜每每是两个名单,就是证明。中国富豪大多不懂善施钱财造福于社会,积德于民的道理,其“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吝啬性格,是不明白“德为财之本”的公理。《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昔日胡适先生资助青年学生陈之藩四百美元留学美国,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和支票,其实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永远有利息在人间”,说这话的人有着多么澄明的见解与广阔的心胸啊!胡适先生这种施恩不求报的博大胸怀,是亟需我们学习的! 如果说富人的“慈善失能症”尚可谅解,那么贫穷者的“不知感恩症”则不能被“饶恕”了。 丛飞他曾经救助了178名贫困儿童,当他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以后,那些被救助的人当中竟有人去信责怪他不能履行承诺继续帮助他们……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今社会的人性缺失第一次让我感到震惊。感恩,这种被我们人类视为低等动物的马和狗都具有的一种品德,为何有些“人”就没有呢?而当我打开经卷,发现我们这个民族也不是个不讲知恩、报恩的民族。事实上,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从“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到“知恩不报,禽兽弗如”,从“恩欲报,怨欲忘”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是到了“文明时代”的今天还有那么多人不知感恩为何物,不亦悲乎? 圣人言:“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归根结底还在于,这些从人性中流露而出的伦理道德没有人教了,整个社会缺乏感恩文化的熏陶。由此而产生缺乏感恩之心的受捐赠者,他们做出什么样的冷漠举动也不奇怪。 因此,我们整个社会应该学习施恩与感恩。首先,我们应该学习放下自己的姿态,用一颗仁厚与不图回报的平等心态去俯身施恩。慈善不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合同,而是人类善心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应该俯身施恩,这样我们的善举才不会沦为低层次的物质或钱财转移。而当我们接受别人的赠与时,要能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分,挺起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人格来感恩,这样才不会让施恩者寒心,让好心人伤悲,让捐助者落泪。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大学语文的课本里有《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大学》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碌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后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我做到类似的“五日三省吾身”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除旧布新而成为新人,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以达到完美至善的境界。 第二、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依旧还是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以身作则的道理。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减少欲望,遵循仁义之道,学习别人长处,与别人同行善,这样才能真正的治理好一个国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第三、格物是指要懂得努力挖掘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最近的学生寝室投毒事件和以前马加爵事件就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生心态些许是不正的,嫉妒心也太强了,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在做什么都要保持和平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只有善待别人才是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要做到以上这些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像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 《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在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人变得浮躁不安,无法静心,又如何修身养性呢?人要使自己有所追求,静下去积累,我知道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去取得,去收获最后的成果。 《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在我的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大学》,舒朗了我的视野,美丽了我的心灵,充实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