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来是你
跨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社会步入老龄化的结构性转变阶段。据统计,2013年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老年人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目前,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职业资格照护人员短缺的问题突出,例如,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缺口将近1000万人。由于社会对于养老护理员的观念认识上有误区,专业护理人员的待遇较低,培训机构的数量不足等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面难度较大。天来泉作为海南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度假养老社区,在业界以服务体系完备,服务标准规范而著称。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摸索出一个新型的度假养老新思路——“互助式养老”服务。一、“互助式养老”,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互助型养老”服务,就是指老人之间发挥各自所长,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他们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服务对象。换言之,让健康的老人去帮助羸弱的老人,年轻的老人去帮助年迈的老人,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去帮助需要技能支持的老人。利用互助式的养老和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相结合,既能解决社区养老资源不足,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也能让提供互助服务的老人自己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减少他们养老生活的成本。以往我们总是强调老人是弱势群体,是需要社会照顾和关爱的对象,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许多刚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人群,其身体状况、专业能力都处于一个相对旺盛的阶段,他们不仅有帮助弱势老人的能力,也有帮助的意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养老三乐,叫“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这是对养老生活的三层快乐境界,助人为乐指得就是互助式养老生活方式。联合国大会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46号决议中提倡的五原则中,其中有一项“参与”的原则,其表述如下:老年人应能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2008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对老干部的离退休生活提出“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养、医、教、学、乐、为”六字中,“为”是最高阶段,老年人养老生活应始终融合于社会,追寻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中老年人在社会中的比例开始逐渐增大。由于退休后闲暇时间太多,加上子女经常不在身边,中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变得突出。如何让老年人身心健康幸福地度过晚年是我们关爱老年人的目的。中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虽然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生活非常忙碌,但是也不要忘记时常关心和陪伴养育了我们的父母,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孤单感也会更加强烈,一定要时常抽出时间陪他们多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