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e118
失败是成功之母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开篇首先摆出生活中的各种事实,当你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会怎样呢?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所以作者才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用生活中普遍的感受,重申我们经常会遇到失败)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紧接着以伟人之所以成功来说明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对待失败)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以爱迪生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进一步排除对论点的误解,即“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谬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用波里埃和罗巴切夫斯基的事实对比,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没有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人欲速则不达 说起欲速则不达,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这则小故事 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针一线都是细心缝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将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与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将我们埋葬在失败的大海中
南师怀瑾,天人之师 故而顶礼 ------------------------- 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礼记诗经 易经等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怀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5种,都是怀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讲学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诚如怀师所说:“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20篇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后,历代名儒都认为《论语》的章节是随便编列的,没有内在逻辑。经过他们的圈点、注释,《论语》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沿习成风。怀师的《论语别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将历代所讲的错误义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确定含义,回复了《论语》的本来面貌。他指出:《论语》其实是经过弟子们悉心编排的。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全书20篇的编排也是首尾呼应的,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怀师以独特见解,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现代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内在思想。《孟子》是纪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学说发扬光大,因而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篇4,已佚。怀师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