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霞仙子
一个人若是没有品德,没有品行,没有品质就不配做人,而一个人若是没有志向,没有志愿,也绝不可能做成一件事曾有这样的关于人的品德的事:有许多精英在一家公司应聘,而这家公司只能录取一个人有一个人发现了一张纸屑,于是弯腰把它捡起,扔进了垃圾桶这个人是所有人中学历最低,最不占优势的,可是主考官却宣布只录取这个人,原因就是:这个人弯腰捡起了一张纸屑,并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一个有品德的人比那些成绩优秀却不懂得什么是品德的人要强无数倍,他的品德不是没用的,他的品德会是他登上一个很高的台阶,也会使他被受到别人的欣赏在一个人办理出国手续时,只差一个盖章,就完成了可是当他伸手摸钱包时,一角钱硬币掉了出来,他觉得一角钱并没有什么用,便把它踢向了一边而这一切都被办手续的人看在眼里,他拒绝了为那个人办手续,说:“硬币上有你们国家的国徽,你连自己国家的国徽都不爱惜,出国还能爱惜什么呢?”国徽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而连爱国的品德都没有的人,不仅是一个“废品”,更是一个对社会有害的“危险品”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说过:“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 日本的每一所小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树立自己的志向,而他们也要朝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去努力人是要有志向的,也是要有目标的就像这次汶川的里氏0级的大地震一样,我们救援人员也有目标,那就是:救出汶川被困人员,转移受灾群众,重建汶川人民的家园他们有这样的目标,也救出了15 147 400多人当我们有了一个高远、伟大的目标后,我们照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也会有伟大的成就“立德做人 立志做事”我相信,这句话定能使我终生受用 
孟德斯鸠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的关怀。”话正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以前说人,从两方面看,一是内心,二是外貌,但这并非这里的内方外圆。所谓“内方”指在父母、教师下奠定的人生资本;“外圆”则指的是在社会教育下健康的人格。在我看来: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即人品高尚的体现就在于“内方外圆”,两者缺一不可。若内过于方,则会致呆滞,不懂变通;若外过于圆,则会致滑腻,让人生厌。内方外圆,如同日月星辉,有日无月过于猛烈,让人难忍;有月无日又过于寂寥,让人落寞。只有通过内方外圆,人才能真正的剖析自己,从而达到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从而对自己的查漏补缺,真正的修养,养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古代,内方外圆表现为文武。钟子期琴艺了得,关羽武艺高强让人心生敬意,可又总觉的在冥冥之中少了点什么。是什么呢?当我接触到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时,我明白了,那是一种两面的缺乏,只有李白才把实质发挥到了极致。而如今提倡的“内方外圆”,则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体。所以这是人最基础的追求,我们应该向往“内方外圆”去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社会,金钱,利益,这些词连在一起给人一种不寒而栗之感。因为社会教育与父母,老师教育又相悖之地,于是有人只注重在内在深层次。可一个事物有反面,必有其正面。要想修身养性我们就应学会趋利避害。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将吸收外部,纳为己用,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力量对比悬殊情况下仍打赢了日本。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他人猜测眼光中获得长足发展。种种实力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化不利为有利,创造自我条件,才能站稳脚跟。如果不利导致了失败,只要仍有一口气在,我们也要爬起来,因为我们有了经验,又向成功跨进了一步,说不定下一步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功。内方外圆,方显修身之道,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像“一国两制”,“改革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大胆但是实效性很大。知识与行动是2个指标,只有2者达标的人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资本,才能无愧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啸着“我辈岂是蓬蒿人”。内方外圆,如同筷子,具备两者才具有实用性,如同鸳鸯,具备两者才具有艺术美。“内方”与“外圆”本身就是一对双胞胎,随着人的降临而出现,你要做个好家长,就需要父母,老师,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将他们养大,并且你的人生价值完全由你对它们的关心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