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娜
《史记》摘抄及感悟赏析:摘(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感悟赏析(1):从这小节可以看出屈原绝不仅仅是个“书呆子”,他能对国家大事献计献策,还凭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对各国诸候应对自如。这样贤能的大臣本应该成为楚王的左膀右臂,却没想到楚王一再听信谗言而渐渐疏远了屈原。这里不仅道出了屈原遭到贬官的真正原因,也为楚王受蒙骗以致国破身死埋下伏笔。摘(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感悟赏析(2):这是司马迁对《离骚》的高度感悟赏析价。他赞扬《离骚》简约精炼,言微意深,而屈原志向之高洁,品行之兼正,报国之忠心,尽在这篇心血之作当中!他忠心耿耿、尽心竭智,却一再被诽谤、猜疑、疏远、放逐。他满腔愤恨,报国无门,却没有在作品中过分地渲泄和夸大,这样的精神可以称得上“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志向完全可以与日月争辉!摘(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感悟赏析(3):这一节是楚国败亡的真正原因。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楚王没有知人之明,亲近奸臣小人,疏远忠臣贤人,内惑于郑袖子兰,读书笔记外欺于秦王张仪,楚王和楚国的可悲下场完全在意料之内。屈原为国家尽心尽力,可惜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祖国在衰败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后走向灭亡!摘(4):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感悟赏析(4):“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一生的写照,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渔父所说的话其实正是楚王、大臣们,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做人态度,随波逐流,看老板的脸色说话,他们就能顺风顺水、远离灾祸。然而,屈原的内心却容不得半点污泥,为了坚守自己的信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供参考。 
史记好句及赏析汇总如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释: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失误;愚笨的人考虑一千次,总有一次考虑得比较周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释: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旨在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释: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释: 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能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人言可畏,能置人于死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释: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史记·刺客列传》)释: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释:狡猾的兔子被杀死了,驱赶追逐兔子的走狗也就会人拿来煮。天上的飞鸟都被抓完了,好的弓箭也只能收起来没有了用处。敌国一破,出谋划策的臣子也就得死了。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释:大鸟不飞就不说了,若飞则上摩青天;不叫罢了,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自己虽然暂时不露声色,实际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行动起来便是震惊天下的远大举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释: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释: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诺。说明男子汉大丈夫说话要算数,要信守诺言,对自己说出的话要敢于负责。成语“一诺千金”源于此。
1)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史记•商君列传》 2) 安枕而卧: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史记•黥英列传》 3) 百步穿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史记•周本纪》 4) 补敝起废: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5) 不避汤火: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史记•货殖列传》 6) 彬彬有礼: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史记•太史公自序》 7) 北鄙之音: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史记•乐书》 8) 兵挫地削: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卑谄足恭: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史记•五宗世家》 10) 暗度陈仓: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史记•高祖本纪》 11) 安堵如常:诸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史记•高祖本纪》 12) 案堵如故:诸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史记•高祖本纪》 13) 安堵如故:诸吏人皆安堵如故,民争献牛洒。《史记•高祖本纪》 14) 案甲休兵: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史记•淮阴侯列传》 15) 按辔徐行: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6) 安土息民:安土息民,以待其敝。《史记•秦始皇本纪》 17) 必操胜券: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18) 不成三瓦: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史记•龟策列传》 19) 不得要领: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史记•大宛列传》 20) 百二河山: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史记•高祖本纪》 21) 百二山河: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史记•高祖本纪》 22) 变风易俗: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3) 不甘后人:而广不甘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24) 悲歌击筑: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史记•刺客列传》 25) 悲歌慷慨: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史记•项羽本纪》 26) 变古乱常:晁错为家令时,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论》 27) 兵贵先声: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28) 变故易常: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史记•逸周书》 29) 杯羹之让: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史记•项羽本纪》 30) 不寒而栗: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史记•酷吏列传》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