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1

smithro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奖励办法最新规定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ajialing

已采纳
第一条 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促进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重庆市人民政府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是对我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最高奖励。第三条 凡属重庆籍公民,在市内外、国内外的报刊和出版社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并对推动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促进我市社会科学事业繁荣等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可申请参加评奖。  前款所称社会科学成果,包括以下三类:  (一)著作类,包括社会科学专著、译著、教材、普及读物、工具书、古籍整理、地方志书等;  (二)论文类;  (三)研究报告类,包括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论证报告等。第四条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高标准、宁缺勿滥的原则。第五条 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坚持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成果总数原则为150项,可根据评奖当年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原则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占比分别为10%、30%和60%。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金为: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5万元,三等奖1万元。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社科联)、市社会科学评奖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社科评奖办)会同市财政、市人力社保部门根据社会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情况,可以对社会科学奖授奖成果总数以及市社会科学奖奖金总额进行调整,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六条 从2012年起,逢双年的3月份,由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社科联、市社科评奖办向社会发布开展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选活动的通知。第七条 申报参加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的作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的社会科学类著作;  (二)在国内报刊或国外报刊上发表的社会科学类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三)未公开发表的被省部级及以上国家机关采用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论证报告等。  前款规定的社会科学类成果,其参评时限以出版时间、刊载时间或结项通知时间为准。  已获得相当于或高于本奖励级别成果奖的,不再纳入评选范围。第八条 获奖的各类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专著。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在研究现实和理论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新贡献。  (二)译著。译文准确规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深化学术研究有促进作用。  (三)教材。内容有新意,能够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对科研、教学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普及读物。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社会科学基本知识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易懂,为公众喜闻乐见。  (五)工具书。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对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六)古籍整理。翻译、注疏准确,完整保持原作内容,历史考证和研究富有新意,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七)地方志书。资料可靠、记述准确,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八)论文。选题有价值,论点新颖,论据可靠,具有创造性,对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有积极作用。  (九)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论证报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翔实可靠,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被省部级及以上国家机关采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九条 参加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的个人或组织,可通过市级机关、市委党校、市社科院、各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申报;也可通过所在区县(自治县)社科联、各社科单位、市级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等渠道申报;没有相应机构的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市社科联、市社科评奖办直接申报。

论文奖励办法最新规定怎么写

330 评论(11)

Anysion

第一条 为了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广运用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人员,均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第四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以及宁缺勿滥的原则,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干涉。第五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四个等级。第六条 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组织及全省教学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第七条 设立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负责对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活动及评审结果等进行协调和作出决议,其组成人员人选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根据评审工作的实际需要,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评审组。参加评审的专家、学者的名单在评审结束前应予保密。第八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每次评审活动开始前三个月,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第九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教学成果项目,其完成单位或完成人可以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属全国首创或在本省属先进水平;  (二)经过两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效果;  (三)在本省或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有推广应用价值。第十条 省级教学成果奖由教学成果完成单位或完成人按照下列程序申报,其中,教学成果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或不同单位的个人完成的,由第一主要完成单位或第一主要完成人申报:  (一)高等教育机构(指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向所在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申请,由高等教育机构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  (二)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学成果,向所在学校或单位提出申请,由学校或单位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申报,并由市(自治州,下同)教育行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择优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  (三)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及其他个人的教学成果,向所在地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  本省行政区域内高等教育机构以外的其他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的单位或个人的教学成果,可以由主管部门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也可以向所在地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向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第十一条 在教学成果的方案设计、研究论证和实施全过程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单位,为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时,每项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不得超过3个。  直接参加教学成果的方案设计、研究论证和运用该成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改革创新,并作出主要贡献的个人,为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时,每项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不得超过5人。第十二条 教学成果或者教学成果的主要部分已在高于或相当于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不得再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或教学成果的主要部分已在低于省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奖活动中获奖的,可以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但申报等级不得高于其已获奖等级。第十三条 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申请表。  (二)反映教学成果的学术总结材料;在依法批准公开发行的省(部)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成果形式为教材的,须提供已出版的样书。  (三)运用该教学成果取得实践效果的单位的证明。  省教育行政部门收到省级教学成果奖申请后,应当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申报材料不全的应一次性告知申报人需要补充的内容。
21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