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大数据的论文2000字内容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6

sendy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数据的论文2000字内容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劉梦杰/Silver

已采纳
大数据是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它需要新型的处理方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与最佳化处理。大数据为企业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虽然孕育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渐普遍和成熟,但它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限于技术层面,更本质上,它是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借助大数据及相关技术,我们可针对不同行为特征的客户进行针对性营销,甚至能从“将一个产品推荐给一些合适的客户”到“将一些合适的产品推荐给一个客户”,得以更聚焦客户,进行个性化精准营销。通过数据,也可以知道现在社会上面主流的东西是什么,只有抓住主流的社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历史的潮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公司和事业。

大数据的论文2000字内容

104 评论(11)

秋之榄影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将数据当作核心资产的时代,数据呈现出战略化、资产化和社会化等特征。随着数据作为国家战略资产意识的增强,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数据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大数据势必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入到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范畴内。无论是把大数据单纯作为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抽象理念,或者是一个时代背景,它都将对政府治理理念、治理范式、治理内容、治理手段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图将大数据这一新概念与政府治理有机结合起来,阐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将会发生什么新变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一、“大数据”概念的界定(一)“大数据”概念的提出与发展2008年9月4日《自然》(Nature)刊登了一个名为“Big Data”的专辑,首次提出大数据(Big Data)概念,该专辑对如何研究PB级容量的大数据流,目前正在制订的、用以最为充分地利用海量数据的最新策略进行了探讨。[1]2011年5月,EMC(全球最大的外置存储硬盘供应商)举办了主题为“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大会,首次抛出了“大数据”(Big Data)的概念。紧随其后,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发布了“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报告,2011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2],首次提出“大数据时代”来临。此后,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也纷纷关注信息时代海量数据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2012年5月联合国“全球脉冲”(Global Pulse)计划发布《大数据开发:机遇与挑战》(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3]报告,阐述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主要挑战和大数据应用。2011、2012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大数据作为专题讨论的主题之一,发布了《大数据、大影响:国际发展新的可能性》(Big Data, Big Impact: 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4]等系列报告。奥巴马政府创造性地将“大数据”概念全面引入到公共行政领域。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开放政府指令》(The Open Government Directive),作为大数据的前奏推出了Dv公共数据开放网站。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5],正式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宣布将投入超过2亿美元在大数据研究上[6];同年5月,联邦政府发布《数字政府战略》( Digital Government Strategy)[7],致力于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围绕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在美国政府全面推进,大数据对美国政府的影响逐步显现。(二)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作为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逐渐被认识、被应用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学术界还是IT行业对大数据的理解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现,因此很难对行进行精准的定义。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8]。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Gartner以及知名信息化企业如IBM等作为大数据的推崇者,更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界定大数据。2011-2013年,Gartner发布了多个与大数据有关的白皮书,如“Hype Cycle for Big Data, 2012”,定义了大数据的技术生命周期,报告中指出大数据不只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一个概念,是一套技术。《互联网周刊》则认为,“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最终形成变革之力”。[9]⒈大数据的技术属性大数据在诞生之初仅仅是一个IT行内的技术术语,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被概括为“4V”理论:海量化数据(Volume)——数据体量巨大及规模完整性。随着数据加工处理技术的提高,网络宽带的成倍增加,以及社交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产生量和存储量成倍增长,数据规模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多样化结构(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随着物联网、社交网络、智能终端等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高速化处理(Velocity)——主要表现为数据流的处理速度快。数据规模的无限扩张既对高速化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数据的高速化处理要求具有时间敏感性和决策性的分析,要求能在第一时间抓住重要事件发生的信息。这一点也是大数据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不同的本质区别所在。低密度价值(Value)——体现出的是大数据运用的真实意义所有。数据规模大并不意味着价值高,相反,这些数据间更多的表现为稀缺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10]尽管对大数据难以明确定义,但大数据所具有的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特征被广泛地认同。在3V基础上,人们对大数据的第四特性有不同的看法,IDC认为大数据具有高价值性(Value),尽管这种价值更多地表现在低价值度的碎片化数据中,如何挖掘这种价值正是大数据的关键所在;IBM则认为大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Veracity),真实性将促使人们利用数据融合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从而创造更高价值(参见图1)。[11]随着大数据应用的深入,人们对最初的“4V”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2013年IBM提出了新的“4V”理论。数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速度(Velocity)和精确性(Veracity)。IBM认为,尽管前3个V涵盖了大数据本身的关键属性,但真实性是当前亟需考虑的重要维度,将促使他们利用数据融合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从而创造更高价值。[12]2014年,IBM发布了《践行大数据承诺:大数据项目的实施应用》(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Big Data: Implementing Big Data Projects)白皮书,在该报告中对进一步扩展了大数据的特性,首次提出将大数据的特性由4V扩展为“Vs”。[13] “Vs”在大数据已有特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粘度(Viscosity),主要用来衡量数据流间的关联性(resistance to flow of data);数据易变性(Variability),主要衡量数据流的变化率;数据有效性(Volatility),主要表明数据有效性的期限和存储的期限时长。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人们对大数据应用的深入,大数据的“Vs”特性将会不断变化和拓展。
295 评论(10)

树叶andy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30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