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酱
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判定一个读者是否读懂了一篇议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因此,在议论文阅读考试中,判定或者归纳某篇议论文的论点,始终是设题教师笔下永恒不变的考点。 一、从论题出发,判定中心论点 论题是论点之母。有了论题,才会生成论点——因为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这其中所论述的问题,就是我们说的论题。 (一) 论题有五种常见形式 一是事件——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记录特定的人或物的具体行为。例如:2011年7月2日,杭州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妞妞从10层高楼坠落。邻居吴菊萍恰巧从楼下路过,她踢掉高跟鞋,冲上前去,用双臂接住了孩子。当时巨大的冲击力令她多处骨折并当场昏迷,但奇迹般地挽救了孩子的生命。二是社会现象——在一定的时间段,不固定具体地点,也不固定人物,这种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思想意识或社会行为。例如:当前,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实现自己名利愿望,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并不重要,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三是一个被谈论的对象——一个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例如:友谊、成长、勤奋、事业、幸福、金钱等等。四是并列几个对象——涉及事物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三四个。例如:谦虚与骄傲;管理与效益;智商、情商与成就等等;五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例如:初三学生的体育课到底该不该停?家长雇佣家政公司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是进步还是倒退?人生幸福的核心是什么? (二)论题生成论点的角度 第一种论题生成的论点主要角度:(1)评价人物。例如:吴菊萍是时代标兵。(2)评价行为。例如:吴菊萍的一抱,价值连城。(3)剖析行为本质。例如:吴菊萍的救助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升华。(4)判定行为动因。例如:党性,让吴菊萍在关键的时候义无返顾地伸出了手;本性善良是救助唯一的理由;(5)剖析行为前提和行为的关系。例如:只有热爱生命,才能付出生命救助生命。(6)发出号召、倡导。例如:我们要立足工作岗位,学习吴菊萍的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二种论题生成论点的主要角度:(1)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例如:无原则的追名逐利折射的是社会道德沦丧。(2)明确指出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是有利还是有危害的。例如:部分是非的追逐名利,严重败坏着社会风气。(3)从行为上做出方向性指导。例如:追求名利要遵守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 第三种论题生成论点的主要角度:(1)揭示这个对象的本质。例如: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高尚追求的基础上,并通过实践过程中彼此的接触、沟通、互助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2)揭示这一对象存在的意义或危害。例如:勤奋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贪婪会把一个优秀的人推向地狱。(3)指出获取或抛弃这一对象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具体要怎样做)例如:付出真诚,才能收获友谊;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才能获得幸福。(4)号召、倡导或警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远离对金钱的贪婪,就远离了地狱之门。 第四种论题生成论点的主要角度:只有一个角度——用简洁的话深刻的揭示几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针对谦虚和骄傲——谦受益,满招损。针对管理与效益——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效益的多少。 第五种论题生成论点的主要角度:也只有一个角度,就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语言完整,表达含义明确,不能做简单的是非回答。例如针对问题:家长雇佣家政公司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是进步还是倒退?回答应该是——家长雇佣家政公司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是一种倒退,而不能直接回答——倒退。 所有的中心论点,都是针对论题提出来的。判定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要看你找到的观点,是否针对论题,由特定的角度生成——远离论题的观点,肯定不是中心论点。 二、从论点的基本属性出发,判定中心论点 (一)中心论点必须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句子上看,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整体表达的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不能是感受。 (二)观点和态度必须鲜明。句子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三)观点必须全面。中心论点是针对论题提出的整个观点,观点的一个方面只能是分论点。 (四)观点必须正确、鲜明。即中心论点要符合客观实际、合乎情理,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我们阅读的文章都是优秀的议论文,其观点必然不会犯与事实对立或片面或偏颇的错误。 三、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出发,判定中心论点 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一篇议论文,论点所在的位置也只有几个,也不是随意改变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论点的位置来判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通常有六个位置。其中,有五个位置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五个显性的位置按照从前到后的排列顺序是:(1)在文章标题;(2)在正文开头第一句话;(3)在正文开头的最后一句话。(3)在文章主体部分的开头。(4)在主体部分,先做一定的论述,再提出中心论点;(5)在文章结尾 。一个隐性的位置是:通读全文,没有一句话能全面准确地表达作者的中心论点,但整篇文章已经把要阐述的道理阐述清楚,需要读者自己概括。 因为中心论点只有这几个位置,我们就可以到这些特定的位置去寻找中心论点。 四、从论点的“领袖”特征出发,判定中心论点 记叙文,主题是灵魂,所有内容都为表现主题服务,主题是统领全篇的领袖。议论文,论点是灵魂,所有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证明论点服务,论点是统领全篇的领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服务关系的众向所指来确定中心论点。同时,作者为了确立自己的观点,在行文过程中,常常要反复强化,因此表达论点含义的句子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用来表述论点的核心词语会在行文中反复出现,关注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表意相同,只有表达形式不同的句子,也能较准确的帮助我们准确判定中心论点。 以上四种方法,单一使用,都不能绝对准确的判定中心论点。我们在判定论点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几条线的交差,找到公共点,这个公共点才是中心论点。 五、概括论点的方法 在文章中,没有完整的句子点明中心论点的时候,需要读者自己概括。这种情况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并列存在几个分论点,但没有中心论点。我们可以采用累加法概括或者综合法概括。累加法概括,就是把分论点各项叠加起来,只留下一个公共部分。综合法概括,就是把分论点各部分累加到一起后,看它们整体上说的是什么,再把这个整体和公共部分联系起来表达。另外一种情况是,全文既没有明确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也没有明确表达分论点的句子,完全需要读者抽象概括。这种时候,我们要先找到论题,看论题是那种类型,然后根据不同论题提出论点的角度和对应的方法进行概括;同时,我们要关注每一自然的总结部分,从中找到关键的词(揭示人物行为本质、结果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词),进行组合概括。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三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改变世界时至今日,每当激昂的《马赛曲》常会响至耳畔,我的眼前似乎也都会出现法国人民热血沸腾、群情激昂的画面。他们怀着一颗颗滚烫的热爱祖国的心,于是他们反抗,赶走了敌人,改变了旧的落后的体制,迎来了一个新的曙光。正如约翰所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无疑,此语有一种“蚍蜉撼大树”的不自量力。然而,谁又能质疑蚍蜉的勇气和决心。我们改变不了自己,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心中有更坚定的理想。“吾至爱汝,执此一念。使五勇于就死也。”这份爱的白玫瑰在鲜血的浸润下散发出更加馥郁的幽香。林觉民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祖国,如果可以的话,其实他也可以改变一下爱国的方式。当然,他没有,因为他的爱已深入骨髓,融于血肉,他改变不了自己,于是他放弃了,留下了《与妻书》,他要改变世界。我明白,其实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就如我们人类本身,无限延伸的欲望会改变我们的本心,让我们在充满蔷薇花香气的美好中放弃自我的坚持。然而,坚定的心却时刻保持清醒,改变世界是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革命者的不变信念。同样是一位革命党人,其实她已经嫁为人妇,其实她可以再温馨的家中相夫教子,其实她可以不用高呼:“国家使我生,我为国家死”,其实她可以与丈夫岁月静好,然而,她是秋瑾,注定了她不能安于现状。她无法使自己沉沦于安逸中,于是她也要改变世界,做那小小的一只“蚍蜉”。当然,个人的执着在历史长河中显得那样的卑微,历史的潮流依然顺着他自己的方向滚滚流去。“改变世界”的行动也许只是让它稍稍驻足,并未改道。不改变自己去改变世界的初衷,也许只会让芸芸众生多了些希望而已。然而正是因为她们、他们,历史才有了许多亮色,人类奋斗的精神才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世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信仰与坚持。我们不奢求人人都能够坚守本心,不强迫每个人都以血肉之躯来筑我万里长城,最起码,单单是凭借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应当用十二万分的精力去改变那些不如意之处。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就改变世界。这样,也不枉我们在尘世行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