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yongping6
一、格式五要素:标题,无论什么文种都需要书写,常用“关于+内容+文种”呈现。发文对象,依据题干和材料背景确定“写给谁”。正文,通常为三段式“开头+主体+结尾”。发文单位,一般通过审题即可得出“谁写的”。发文时间,按照“X年X月X日”书写即可,不建议书写考试当天日期。二、审题确定格式要求:贯彻执行题干信息丰富,通常会交代作答的身份、任务、文种、背景等,甚至会提示正文核心需要书写的内容,这就要求学员在审题上更细致,对部分关于格式要求的词汇更敏感:一方面,要审题干,如果出现“草拟、提纲、提纲挈领、摘要、内容要点”等字眼时,主要得分点即为内容分,无需考虑其他要素,“标题+正文”呈现即可。另一方面,要结合要求,如果出现“不必考虑格式、围绕……等方面作答”时,依旧是“标题+正文”呈现。如果并未出现上述关于格式的简化要求,则必须依据不同文种,呈现相关要素,这就需要学员做好常见的文种格式积累。三、常见文种格式积累:整合国考与省考考试中常见的测查文种,主要有三类:对外公布类:倡议书、公开信、宣传稿、通知、意见书、回复等,需要呈现完整格式“标题+发文对象+正文+发文单位+发文时间”。讲话发言类:致辞、讲话稿、发言稿、讲解稿、演讲稿等,需要呈现“标题+发文对象+正文”。归纳概括类:材料、短文、短评、简报、颁奖词、新闻稿、编者按、导言等,需要呈现“标题+正文”。贯彻执行题测查的应用文类型多样,一方面需要在练习中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审题,结合题干背景和实际生活场景灵活应对。此外,近几年的测查重点在“内容”上,格式分通常较少,所以大家在备考时依然是“内容为王”。 
你好,步知公考很高兴为你解答。花木君观点:申论写作是思维+结构+表达所谓思维,只要记住两句话:1,把自己当做公务人员来做题、写文章,不主观、不抒情;2,注重因果关系,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就分析什么问题,从哪些角度分析问题就针对性的从哪些角度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要注意保证前后行文流畅,不自相矛盾。至于文章的结构,我认为“一个核心论点,三个(两个)分论点,五个(四个)段落”就可以。也许你会担心是否“模式化”,但我想告诉你:如果连基本的文章结构、框架都没有,那只能算流水账!OK,如果你实在想在文章结构上有所创新,适当的展示一下风采、个性,那请记住一句话:保证文章“核心论点明确,分论点清楚,论据围绕论点展开”这一基本原则。对于表达,不需要过于花哨,坚持“朴实、自然、客观”就可以,平时可以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时评、新闻联播等来积累专有词汇、句式,培养语感。花木君观点:要提高申论写作能力,完全可以对其所要求的能力进行拆解提升,有意识的通过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来培养自己的行政思维能力,通过模仿、训练来理清自己写作时固有的文章结构,通过词汇、句型、句式的积累和仿写来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文章结构支撑起一篇议论文章的骨架,也是一篇议论文章的关键所在。对于议论文而言,文章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完整对于一篇文章而言,一个完整的结构必然包括:标题、开头、分论点论证、结尾,这四个部分。很多考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这四个部分的结构,但是在具体安排结构的过程中,考生往往容易丢掉标题,导致文章结构的不完整。匀称在保证文章结构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还要合理安排每个部分的字数与篇幅,使其在外在形式上均匀科学。就目前国考1000字的要求下,开头与结尾部分篇幅可以稍微少一点,大概在100-150字之间,而每一个分论点论证的字数大概在250-280之间。这样,一个开头、三个分论点、一个结尾,会使整个结构更加科学。(二)掌握写作方法文章结构主要取决于文章的材料逻辑与总分论点的提炼。就以往国考考情而言,常规型材料为常态,其中也会偶尔出现关系型的材料类型。所以,在结构安排上,考生既可结合材料和总分论点,安排为“五段三分式”与“思辨型文章”这两种结构类型。五段三分式所谓“五段三分式”是指作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去开头引出总论点、结尾回扣主旨外,中间有三个同类分论点来支撑总论点。这种五段三分式结构从议论方向来看,又分为意义型分论点和对策型分论点。意义型分论点是指分论点是从意义层面去论证分论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成功从改变现状开始,三个分论点写成:“改变现状能够突破瓶颈;改变现状能够保持活力;改变现状能够不断进取”。对策型分论点是指分论点从解决问题的层面实现总论点。如:成功从改变现状开始,三个分论点写成:“改变现状要打破思维定式;改变现状要善于抓住机遇;改变现状要勇于持之以恒”。思辨型文章所谓“思辨型文章”是指在主题中出现AB两个角度,并且A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那么文章结构可以就AB二者的关系展开分析。第一段引出AB两者,第二段整体论述AB之间的关系,第三、四段分别陈述AB之间的关系,第五段总结全文。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三个分论点可以写成:“保护与开发辩证统一;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是前提;保护海洋环境,开发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