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研究
从20世纪以来,美术界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模糊和混乱,如“中国绘画穷途末路”、“笔墨是否等于零”等争论,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这些争论其实都涉及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问题,但似乎认为传统与创新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两者之间好像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这种观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近几年又出现了“回归传统”、“慎提创新”等言论。还有不少人认为只有在旧有样式基础上创作才算“正宗”,才是所谓的“学院派”,好像中国山水花鸟画只有在原有模式上反复翻新才能显示“功力”,才是“正道”,否则都是歪门邪道,有失传统。梳理这些争论和观点不难发现,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中国画的传统仅仅是艺术形式中的笔墨语言、诗书画印。这样的认识不免把中国绘画的传统简单化、肤浅化了。中国画的传统不只是艺术形式、笔墨语言,而应该是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体系。笔者认为,传统的种种羁绊,严重束缚着画家原有的思想自由,只有当忘却传统的东西时,才会有压抑不住的创作欲望。首先我们要明确,千百年来是什么在主导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创造与发展?什么是中国绘画的主体精神?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而民族文化的传统是一个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国绘画的传统只是这个文化体系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是人类历史发展浩瀚洪流中的一个支流。我们不能局限于在中国绘画固有形式的圈子里去看待传统、认定传统,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再进一步从大文化体系中去把握和挖掘传统中对中国绘画创新发展有益的精神内涵。只有真正地认识传统、运用传统,并在审美理念、题材内容、意境追求以及笔墨技法等层面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艺术创作才不会因循守旧,才不会止步不前,才能有所发展。中国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仅要有共性的东西,也应当具有个性,画家的作品要有个人风格,应当强调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因此,中国绘画艺术既需要保留挖掘传统绘画艺术,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基础上,对传统绘画进行改进和创新。总而言之,过去许多中国画大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不仅研究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还充分发挥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运用新技法、新形式,将中国传统绘画发扬光大。这也正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当代中国绘画创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书法艺术在形式美中蕴藏着意蕴美,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美学追求,从而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使这些抽象的点、线、笔、画,仿佛也成为了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筋、骨、血、肉,从而使本来只有实用书写价值的书法,升华到艺术境界,传达出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