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儒家思想的论文500字怎么写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dzen62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儒家思想的论文500字怎么写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医学期刊导航

已采纳
本人转一个(供参考):一个社会要起码满足两点,一,社会稳定,二,社会发展。任何社会文化都基于这样两种状况,一,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二,人有千差万别。一个稳定的社会要求: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就要设法尽量消除内部冲突和矛盾,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人有千差万别,就要设法把社会成员之间差别造成的冲突化解到最低程度。儒学为此做了两点:一,提出泛义的“仁爱”,以符合第一种状况。二,为解决第二种状况的矛盾,采取了承认等级的合理性,并自觉遵守社会等级。为此儒家选择了涉及政权和社会稳定的几个最主要的等级体系------以官职尊卑、以长幼为序,后来又增加了男女主次的三大体系。也就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谐的实质就成了,一,对待不同的等级要安分守己;二,对相同等级要谦让和睦。儒学符合历代统治者社会、政权稳定的需要,经过几千年固化,“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对社会、政治产生着深刻影响。影响主要有三点:一,民众对压迫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和”民众不轻易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社会矛盾要积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会突然爆发,造成中国社会一次次毁灭性巨大震荡。二,丧失了社会正确发展方向。是非标准不是以实际情况决定,而是由“君、父、夫”等权威来决定,无论对错,“臣、子、妇”都要无条件服从。而中国历史几千年,根本不了解民情的“君”决策错误层出不穷,几千年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三,人情泛滥,丧失社会正常评价体系。和为贵使人们丧失了判断社会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人情可以替代制度乃至法律。其结果裁判吹黑哨,垃圾论文堂而皇之被通过,毒奶粉配方可以获得国家科技奖,提干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人情院士、人情教授滥竽充数,十三亿人,竞拿不到一个诺贝尔奖。人情执法、人情评判使一切社会行为事非不分。四,腐败严重。承认上级的绝对权威,同时奉行和为贵争为耻的道德标准,地位越高的人越没有约束机制,民众无权干预也无理干预,眼睁睁看着官员腐败。失去监督的权力导致严重腐败。严重腐败又导致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以上弊端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在封建徘徊数千年之久!

儒家思想的论文500字怎么写

182 评论(9)

比爱你舒服

首先,人们往往将“忠孝”与三纲五常、与所谓“主张等级制度”等同,影响到了人们对忠孝情节的良好延续。其实,孔子和早期儒家都倡导修己,强调“为政以德”,尤其注重君上的道德典范作用。孔子认为,人在不同的位置上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人们身份不同,社会责任和义务也不同,故君、臣、父、子都应当“做好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的身份。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每个人都能以道德自律,各安其位,各行其职,方可实现国之大治。从儒学的理论上看,早期儒家都非常重视“礼”,“礼”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真研究孔子“礼”的思想,不难发现其内涵非常丰富,其实质在于社会的和谐与秩序。但后人似乎对于孔子“礼”的思想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尤其“五四”以来,很多人往往将孔子“礼”的思想等同于“封建的礼教”,认为孔子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从而对其持坚决的否定态度,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偏颇。孔子时代,“天下无道”,他希望恢复西周初年的礼治秩序。为此,他强调人人遵守礼的规范,希望人们要有仁德。孔子强调“仁”显然是为了“礼”,所以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具有了仁德,才能真正使社会归于有礼和有序。于是,孔子要求当政者做到“为政以德”,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所说的都是有位在上者应发挥表率作用。孔子所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以及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如此,父子、夫妇同样如此。郭店楚简中有《六德》篇,谈的正是夫妇、父子、君臣的关系以及各自应有的德行,不同于后人所附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不对等关系。儒家对不同的社会政治伦理关系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中庸》还特别标举5种关系为“天下之达道也”。这里对于君、臣、父、子的要求,几乎可以作为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注解了。显然,与所谓强化君权、父权根本扯不上边。总之,在新时期做好延续忠孝情结的工作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与认识,需要加大宣传与普及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力度。
23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