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毕业
一、中国文化现状二、西方文化现状三、中西文化现状比较四、分析中西文化现状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要素方面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全面。即下文提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方面。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分。综合前述各种描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人造物品、物品的式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社会学家把文化要素分成以下几类。1.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有形的制造品表现出来,如器皿、布衣、建筑物、水坝、公园等改造自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反映了人的需要和技术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它在各种物质要素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人们对时代的划分有时是以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等。人们也用使用工具的特性来表示不同的文化,如"青铜器文化"、"电气文化"等。可见工具及使用工具制造出来的物质产业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2.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精神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文化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是价值观念更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鄙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所以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会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是群体或社会的价值。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决定着这个群里或社会的特有生活式样。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工具体系,而且是一套长期养成发音的习惯。人类学家们长期考察发现,世界上大约有2800种不同的语言,其中大部分语言没有共同的词汇。所以并不是任何不同的语言都可以互相翻译的。译文不可能跟原文完全响应。这说明语言是人们观察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的工具。人们用语言在自己的头脑里建造了客观的世界,所以语言不同,对世界的反映也不同。例如对颜色和味道的表达,有的语言词汇很多,可以区分许多极细微的差别,而有的语言词汇很少,区分力很低。中国人常用酸、甜、苦、辣、涩来形容味道,难道世界上所有物质就只有这五种味道吗?中文里有"你"和"您"两个词来表示第二人称,英文中就只有一个"you",以致当中国人面对年长尊贵的美国客人说话时,很不好意思直呼"you"。其实英美人的语言中对年老位高的人表示尊敬,不是用一个词,而是用句型的不同来表达的。这就是中美之间文化的不同。符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比语言还运用得更广泛。符号有身体的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有的符号是表征的,如国徽、军旗,有的符号是指意的,如禁止通行的符号,前者含义丰富,后者意义明确。符号的不同也是文化特色的表现。4.规范体系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足见行为规范和模式对于文化的重要性。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规矩,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指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是支撑价值观念的。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世界各国规矩之多,差距之大,令人茫然。不懂规矩,手足无措,说明不懂规范性文化就办不成事。一个不懂宴会礼仪的人参加宴会会感到局促不安,不能顺利地交往;相反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聚会上使用正规宴会的礼仪,就令人觉得装腔作势、可笑。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立夫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中西文明之所以走向不同、发展不同、结果不同,根本是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使然。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继而在建立思想理论、构造科学体系、创设技术系统、设定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也都不同,甚至人的脾气性格行为、价值观都有不同,最终必然导致文明的走向、发展、结果的统统不同。 举一个现今正在争论的中医为例,中医和西医正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演化出的不同学说体系。西医是科学的一种即医学,它完全是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即形式逻辑构造起来并由实证方法证明的科学体系。中医确实不应该叫科学,中医处处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格物致知最终才形成的医道。中医无愧于真理,而且它不但能治已病,还能治未病,它完全是由中国思维方式演化出的理论体系。因此中西医是建立在两种思维方式即两种对客观认知与评价体系之上的不同的理论体系。现实当中正是因为中西医的上述不同才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也就有了今天中西医的结合即两者的相济为用。 西方的逻辑思维、实证方法演绎了西方灿烂辉煌的现代文明,这是世人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但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用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却知之甚少,以至今日也无人把它界说认识清楚。这既是最大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人面临的最具挑战的并亟待回答的大课题之一。 不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的妙处、价值与局限,更不能正确评价和认识我们伟大的古代文明。我经常在问在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诸子百家精湛、丰富、深刻的学说,竟如雨后春笋一样地突然暴发?其实仔细想来一个极重要的条件即主观条件,就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面对并解决非常复杂深刻的客观问题时,已经变得非常地成熟了,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其实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一大精神硕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的方方面面,演化出了一切一切。当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随着章回小说的精采纷呈,我们的古代文明的一切方面就全部发展到了极致。 比较中西两种思维方式,可知两者各执一端,各有短长,其不同恰是相反相成,故能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相互启发,以至于相辅相成、相济为用,这是中国与西方各自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因而是人类的两大瑰宝。立夫敢于大胆断言,这两种思维方式将共存共济、和而不同地发展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的那一天。 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今天我们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我们痛感还是少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我们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与古代文明重新加以审视,由此我们有希望、有条件比西方人较早地把握这两大法宝,去迎接、去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 由此立夫写了《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华民族的世纪而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演化出的古代文化为什么必将发生最伟大的维新》,以期抛砖引玉,聆教大家。
一、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终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仅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方面,作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晋两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来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从腊八节一直忙碌到过年。而在浙江,准备过年的工序似乎更简洁一些,准备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从过年前几天才开始准备起来,工序也没有北方地区那么讲究。往往买一些鞭炮,准备好丰盛的菜肴便足够庆祝春节了。在庆祝方式上,春节来临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讲究。浙江人在过年之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丰盛的肉类食物和年糕,准备好了过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在初一,较为隆重的是“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接下里较为隆重的就是走亲访友和祭祖,山西人家对于焚香、燃灯、祭神、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视,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在大同地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转载请保留网址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日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从饮食方面看,南方地区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在浙晋两省的春节饮食中也表现出来了。在春节期间,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鸡鸭鱼肉各类等荤菜以及海鲜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饭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临近春节,人们便忙着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尤其是做花馍、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还必须吃饺子。同样的,南北方人民的饮食口味差异也较明显。浙江地区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而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虽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在春节也有各种不同风俗,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这个全中国共庆的传统节日,浙晋两地的风俗习惯依然有许多共同点。南北文化虽然姿态各异,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两者也呈现出了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过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亲访友;初二无事,清闲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为“破五”日,忌串门访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庙会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初八整个春节的气氛仍然很浓烈很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最后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既元宵灯节便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家家挂灯,成双成对。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更甚于其他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方,春节时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节,鞭炮声总会在大街小巷响起,红色的春联与福字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笑语欢声迎接春节的到来。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家中与亲人们团聚,在除夕夜合家团圆互送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来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边看春晚边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当逢大年初一,人们总会穿上新装相互拜年,走亲访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春节的热闹氛围一直延续至元宵。还是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乐观、安定团结的精神体现。每逢春节,祖国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无论是万里雪飘的山西还是南国风光的浙江,人们重视亲情、重视传统的精神永远是一致的。无论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都是对华夏文明的发扬与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二、对两地春节文化对比研究的总结评价中国是幅员辽阔、文化多样,南北方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风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本项目主要通过了解浙晋两省的春节风俗的差异,分析南北方独特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对比与研究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与不同。本次调研通过对浙江和山西不同的春节习俗的对比研究,使春节这一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得到保护和弘扬,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春节作为一个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由于春节所带来的广大的消费市场,也在推动浙晋两省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浙江地区以及山西所隶属的中部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使之推动浙晋两地的建设,使得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