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7

xiongxj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晋商论文2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杨幂离婚了

已采纳
诚信古今说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生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语: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真是因为有些失望之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力提倡“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这儿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的。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这才知道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几年后新生也毕业了,老校长说不定又在替哪个刚报到的看行李。新生是我哥,他说这件事的时候眼里仍闪着泪光。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我们青年该怎么做,是不言自明的。写作此文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晋商论文2000字

130 评论(11)

ysyyrpsfw

编者按:晋商曾经在中国商业史上独树一帜,他们运用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和用人策略,创造出一系列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独到经验其中有些做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颇为先进的请看--中国近代史上或许有两件事情值得商界同人刻骨铭心: 一是甲午海战爆发后,中国海军急需银两打造战舰,然而税收总额不过白银八九千万两的清廷却无能为力,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山西地面的曹、渠、王、常等大家族每个家族的资本都在千万两白银之上
264 评论(10)

shandy

自古以来,会馆就是联络乡谊、聚会议事、沟通信息、维护同乡同行利益的处所。而山西会馆则是晋商的中心社团,是晋商的“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  但不知你是否留意过,晋商不仅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修建有华美的宅院,同时在全国各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山西的晋商大院,大都是它们的主人在明代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外经商发迹后开始修建的,有的修建期甚至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同样,晋商在全国各地留下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是随着晋商的发展而修建起来的。山西商人的生意在外面兴盛了多少年,那些建筑也修建了多少年。  一个山西籍的年轻摄影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历尽艰险,走遍大江南北,凭着一个执著的梦想,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晋商在全国各地修建的会馆。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见了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晋商会馆,山西商人到底在全国建立了多少会馆?过去没有现在更难以有确切的统计。可以说,凡是商贸繁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凡是山西商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山西会馆。  商人的锱铢必较本是善于经营的表现,厚道和忠诚更是经商的一种美德,又有什么不好呢?还有,如果把他们的“学而优则商”归之为目光短浅的话,那么,也只有“学而优则仕”才是惟一正确的了?至于有人说晋商“在文化上不曾有过多少建树”,更是站不住脚的。在这里且不说其它方面,仅从会馆来说,晋商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上百座或更多的精雕细琢的会馆、戏楼,无论从数量和品位上看,难道不是一笔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拥资巨万的山西人凭藉着丰厚的资财,不仅将各地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山西,在自己的故里穷极土木,构筑起一座座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同时,也把山西的优秀文化向外传送,在不断的认同和相互适应中,给多年经商的异乡,留下了上百座雕梁画栋的会馆,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会馆建筑文化。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谈到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时写道:“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全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面对着数百张照片,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仿佛看到了晋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也读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凄凉。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巍然屹立的会馆,尽管残破、尽管落寞,却依然散发着一种魅力,让人情不自禁地追寻、向往。季风
25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