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arong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办私学,杏坛讲解,广招弟子,诲人不倦,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前无古人的集大成者和承上启下的奠基者;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不仅是宝贵的精神遗产,而且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的办学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他“有教无类”的办学观上。即不分贵贱,不分老幼,不分地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献十条干肉作见面礼,就可以做孔子的学生。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不分贵贱,二不分贫穷,三不分愚智,四不分勤惰,五不分恩怨,六不分老少,七不分国籍,八不分美丑。孔子的学生,从地域看,有鲁国的颜渊、冉球,齐国的公冶长,陈国的颍孙师,卫国的子贡、子夏,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的容祖秦祖。从出身看,有贵族孟懿子和南宫适,有“一箪食,一瓢饮”的颜渊,有一贫如洗的原宪,有“无置锥之地”的冉雍,有“卞之野人”的子路,有絮衣破烂的曾参,有以芦花当棉絮的闵子骞,有“家累千斤”的大商人子贡,还有梁父大盗梁涿聚。从年龄看,有小孔子四岁的秦商,至少小孔子五十三岁的公孙龙,有兄弟同时受业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父子先后同学的颜繇与颜渊、曾占与曾参。孔子的“有教无类”为广大人民群众打开了学校的大门,提供了上学的机会,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 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没有也不可能把教育普及到奴隶,但“无类”二字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框框,放宽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提高了私人讲学的社会地位。“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提高了百姓素质,为庶民议政提供了文化条件,并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在人才培养上准备了条件。这一光辉论点,是由“学在官府”到“学移民间”的标志,是我国历史上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的第一声号角,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2因材施教的方法论。 南宋朱熹说过“孔子教人,各因其才”。 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具体教导中各因其材而措施不同。如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智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正是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施教各异。二是对学生随其材情造就。如“问仁”、“问政”、“问孝”、“问君子”,孔子根据发问者的性格、动机需要,给予不同的解答。另外,孔子对每个学生都十分了解,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学而思的辩证统一论。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学而时习之”,才能实现“温故知新”。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仅仅这样,还是不能掌握知识的实质,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到学与思的辩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学是主导,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避免许多可能发生的偏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贱;好道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惘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是求知、求能的起点,如果思不以学为根据,只能陷入空思冥想;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够扎实、广博,会限制智能的发展。同时,孔子也强调学离不开思,是否善于思索是他衡量学生是否好学善学的标志。因此,孔子提倡“君子有九思”,还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以贯之”、“能近取璧”、“扣其两端”等思维方法的指导,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善于思考从而促进学习。 4启发式的言说方式。 孔子首创的启发式言说方式,是把人放在言说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为本;重视言说过程的反复辩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爱生的模范。 1以人为本——中心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者对于民众应该怀着尊敬的心情去引导,而不能迫使他们就范。尊重学生及其人格,是启发式言说方式实施的理论前提。 2反复辩诘,激发思维——实质。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在实践中常常运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以便进行启发,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反问教师。通过辩诘,既开阔学生视野,启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见,启发式言说方式是教师必须在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学习的心态下进行;教师必须鼓励、引导学生产生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这是启发式言说方式的实质。 3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前提。 孔子堪称爱生模范。他对学生的表扬、慰问、批评、鼓励,《论语》多有记载。正是由于孔子与学生的关系相当民主融洽,他对学生才观察得比较仔细,对他们的个性、特长、优点、缺点才了如指掌,他常能用一句话准确说出学生的个性,这又成为他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1 完备的学校教育模式。 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有一定章程的:第一,学生入学先要寻觅介绍人向孔子推荐,即使是孔子自己想招收的,也要“因门人请为弟子”;第二,学生入学前要经过一定的考察,且孔子一定要先看学生本人。 入学时要郑重地举行拜师礼:穿一定式样的服装(儒服)举行一定格局的仪式(委质)。 孔子的学生,年龄可以相差很大,入学时间又不受限制,因而程度上参差不齐。孔子第一个实行了分班制教学,解决了这一矛盾。著名的孔门四科,即按照学生的才能分别施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专门教育,程度较高的少数学生方可跻身并列。 孔子兴办的私学,是春秋末期第一所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许多人才。首创的分班制教学法直到今天仍在沿用,而其对学生施以专科教育又为今天的分科教学开创了先河。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孔子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一,在世界观方面,孔子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其二,在教育作用的思想方面,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也即学而优则仕,其认为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其三,对教师,孔子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其四,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主张“循循善诱”、“温故知新”;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960 AD-1279 AD)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一、教育思想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2、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4、“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二、意义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的言论著作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文献整理: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诗歌创作: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孔子的教育水平即使放到今日,也是神一般的存在:① 因材施教,不僵化。冉求、子路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却完全相反。原因是这两位学生性格一个急、一个缓,所以教育起来也要因人而异。整本《论语》读下来,才发现这是个贯穿始终的思想:具体问题,必具体分析。无怪乎孔子发出感叹:“君子行走于天下,无可无不可,没什么一定之规,心存道义即可。”这与当代教育惯常使用的“标准答案”,可有着天壤之别。② 爱憎分明,不糊涂。子贡问孔子当个大家都叫好的善人如何。孔子说不行。必须是好人说好、坏人说坏,才算是个“好”善人。“见义而不为,无勇也。”“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从孔子这些铮铮铁骨的话语里,可见一斑。比起当代连个正当防卫都不敢大肆鼓励的忍让式教育,又强了不少。③ 教学相长,不独断。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就是颜回,尽管如此,仍然说他不是一个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只因颜回对自己过于言听计从。不似子路,“当仁,不让于师”,面对老师不妥当的行径,直言批评,丝毫不留情面。子路也从一个乡野间的粗鄙汉子,成长为军政大家,最终在与叛军斗争中慷慨赴义。想如今,有几个老师能做到热情拥抱学生批评,还能相互学习和成长?④ 点拨引导,不强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到思考的关键时刻不给予启发。启发一处后做不到灵活运用到多处,就暂时不往下教了。这又是何等的睿智?反观当今教育体制,倘若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有哪个胆敢不教?⑤ 有文有武,不偏科。孔子不止教授文学一科,礼、乐、射、御、书、数,有文有武,文理互补,绝对是全面发展的六好型人才教育。话说孔子的射术那是一绝,围观者甚众。且力大无穷、奔跑起来能追兔子,怪不得活到七十多,身体素质不是盖的。然而孔子在被夸赞博学多才的时候,却很谦虚地说:我很厉害吗?可能也就驾车(御)比较厉害吧?这比起当今手无缚鸡之力的文理科老师,以及经常“教数学”的体育老师们,可不知又强了多少呢。⑥ 能屈能伸,不迂腐。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齐国邀约会盟,偷偷打算一并武力征服了鲁国国君。不料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竟然也偷偷带了左右司马五百兵车,不但保了鲁君平安,还趁机把齐国占领的汶上三城要了回来。孔子师徒周游列国路过蒲地,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