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n9182736
近年来高考结束后不久,网上的各地“零分作文”就开始流传,至于这些形色各异的文章是否真的是高考零分作文,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然而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大多数人仍然是用一种“审丑”的眼光去去对它们津津乐道,零分作文就像娱乐新闻,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传统意义上而言,“满分作文”才应该被大量阅读、传诵,因为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在、是高考作文的风向标、是学生的学习榜样。然而现实之中,除了一本本装订精致的《高考满分作文汇编》之类的作文参考书,以及课堂上老师所剖析的一些例子之外,满分作文的唯一价值就是帮助了它之前的主人——某位高考考生——得到了更高的分数。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零分作文转变了其角色:由之前告诫学生的的“反面教材”变成了抨击教育制度的“历史罪证”,从人人嘲讽的“垃圾”变成了人人传阅的“经典”。 把零分作文完全归于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之流,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选项。事实上许多真的或者假的高考零分作文中,不乏许多优秀的文章,甚至还有第一遍被阅卷老师判为零分随后又改为满分之作,或幽默诙谐,或针砭时弊,或形式诡异,或想象奇特,这些作品为什么被判为零分,一部分是由于主题离题,另一部分就是所谓的“思想不端正”。由于零分作文与满分作文如此暧昧不清的关系,注定了零分作文“考场失意,言场得意”的风景。 观众的好奇心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满分作文与零分作文同是极端,在我们宣扬了很久的“真、善、美”过后,大众的眼光开始出现了“审美疲劳”,于是猎奇就成了必然的趋势。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另一种极端——零分作文。为什么一篇作文会被判为零分作为?是因为道出了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是因为荒诞滑稽的语言?犹如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的窥视心理一样,零分作文的诱惑力远远大于满分作文单一的模式。 既然是零分作文,那么思想上肯定与当下的主流有些偏差,于是这就引来了第二群“粉丝”——批判者。批判者应该分为两类:正面批判者与反面批判者。正面批判者当然就是直接批判诸如此类作文,以及完成它们的考生,其言论主要集中于荒废学业与不学无术上,与阅卷老师的“审美光”基本一致。反面批判者则是以此为例,要么批判当下教育制度的弊病,要么就是学生思维的单一,这种批判对零分作为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可谓忧患意识很浓。 零分作文还有一类最为广泛的读者——同龄学生。对于中学生与大学生而言,高考只不过与自己相隔一两年的事情,而其印象之深刻可谓刻骨铭心。传看零分作文,既是了解同龄人的一个渠道,也是扩大自己视野的一种方式。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同样一种教育模式下走出的人,思想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在一个独立思考的年龄里,我们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影响,以他们为参照去发现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尤以同龄人为镜明显。 满分作文进入“审美疲劳”的状态之后,零分作文的“大行其道”也只是关于教育风波的一个小插曲。零分作文的“功过是非”当如武则天的那句“自有后人评说”,而那些作者的得失也只是历史的一个玩笑,“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者:姜子健 
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至理名言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而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则告诉了我们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更需要思考,而且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第一,要读书。古人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首先,“好读书”是前提。顾名思义,即要喜欢读书。如游说六国的苏秦曾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闭门不出,苦心研读书本,最后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次,“读好书”是关键,是指读一本有益的书。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最后,“读书好”是目的,就是要多读书。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让我们增长见识。 第二,要思考。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予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因知识。所以治学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将两者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希望对你有帮助 O(∩_∩)O~ ~~
与一本好书相遇,于是我看见了一瞬间的永恒。 ——题记 曾有一位头缠白布,发须皆白的老者,在遥远的时空中这样问道:“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而他的文字及他写下的诗篇,经历了一段又一段纷乱的光阴,化为了睿智而又深沉的黑色,印在了充满了卷墨之息的纸张中,流传至今。 泰戈尔所带来的书香,伴我成长。 懵懂年代,总喜欢趴在奶奶的膝间,听她读《飞鸟集》。短小的诗句充斥在淡淡的方言之中,我的心中总充满了莫名的小快乐。还记得其中这样的一句:“上帝的右手是慈爱的,但他的左手却是严厉的。”我想那时幼小的自己的确不了解其间的含义,但想起的却是奶奶抚着我的额头哄我喝药;卷起书本,怒叱我背书的种种,不由得也赞同泰戈尔的诗句。 抚摸着那本自己读不懂的《飞鸟集》,一年一年,直到自己也终于可以流畅的念给奶奶听,我知道,我从泰戈尔的那323首小诗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游云的清逸,繁星的沧桑,夜与光明的相错交辉。他将真理与爱捏细了碾碎了揉进生活里,将“圆满的终结,终结于无尽”,在“无名的日子”留下了“感触”,“缠绕心间,就像绿色苔藓缠绕着老树。”偶然抬首,便会看见书中真理神圣的气息,萦回在了我的成长之中,为我将要行走的路,指明了每一个方向。 于是我开始觉得,自己长大了。 长大后,忽然喜欢读《新月集》,我相信自己经历了足够的沧桑,于是以一种遐想而来的客观去体味那个本属于我的天真的世界。随那新月里的孩子追逐偷走了睡眠的飞行者;远远的观望只属于孩子们的玩具;轻嗅那朵与母亲玩笑的“瞻波伽”,却心想着脱离一份幼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可不绝于耳的,依旧是做错了事、或是上了当后,母亲哭笑不得的话语:“呵,幼稚的孩子。”每每此时,我又会困惑不解,究竟自己有没有长大? 而当我读完了那四十个天真的故事后,蓦然发觉心中缠绕不休的疑惑豁然开朗。忽然懂得,原来成长与长大截然不同。前者仅仅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而后者才是历经世事之后的一次必然的成功。而自己,仅仅还走在正通往成功的路上,将天边绚烂而又遥远的彩虹错当成了一次辉煌的成就。于是,伴随着《新月集》中阳春与梦幻,我抛开了手中紧握的成功的幻影,想着那个遥远的方向,义无反顾。 原来啊,我还太小。 直到如今再读《吉檀(tan)迦利》,我开始思考“人类、生活、与宇宙”之间的关联,而其间的“大陆天空、星星与河流、竖琴与音乐、旅行者与船夫”他们教给了我一切——那美与丑之中真理织成的永恒的银河,及他所化为的世界黑暗里的光明。《吉檀(tan)迦利》将世界分为了两极,正如他所说的那般:“风暴徜徉(changyang)于无路的天空,船舶在无人迹的海上遇难,死亡遍布周围,孩子们却在游戏。” 我闭上眼睛,灵魂渐渐看见了世界的真实,及那真实之上的希望。我开始懂得了解一个世界两面的重要性,不再将梦幻与愿望放在自己生活的顶端。身边是淡淡的卷墨之息,混杂在我喜悦的心情里,就像是—— 真正长大了的感觉。 透过那薄薄的纸张,我在卷香中与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相遇,如此流诸笔端的天籁伴我成长,将我生命中次次感悟的瞬间凝结成一个又一个永恒的记忆,于是我看见了——一瞬间的永恒!麻烦采纳,谢谢!
1、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2、书神(在书中我是神、我可以想到我任何想去的地方、我来到谁谁谁的的什么什么感受他的怎样怎样的精神或体验)3、苦读诗书、春暖花开(十年寒窗苦读、终究春暖花开)4、书的哲思(对书的一系列思考)5、一书一世界(一书一世界、一花一天堂)6、书、是诗人的家(随便找个是人写的关于书的文章,找好的一句话,当做题记)7、腹有诗书气自华(可以写读书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