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科技论文三年级下册100个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8

librac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科技论文三年级下册100个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845200271

已采纳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智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据,是人类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先导,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类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系统构成,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说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以下本文具体探讨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动关系。

科技论文三年级下册100个字

250 评论(10)

吴家呼啦圈

番茄为什么能发电  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够破解其中的奥妙。  小时候就从各种途径听说过番茄能发电,但童年时代的我一直不明白番茄为什么能发电。今天我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查找明白了番茄是怎样发电的。  原来番茄体内的液体是酸性的,在酸性的介质中,有大量的电子团—H离子。在此介质中,不同的金属会有不同的性质,有的会得到电子,有的会失去电子。从而导致酸性介质中有了定向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样在一个闭路系统中,就形成了电流。  于是我做了一个试验,先准备了两个番茄、两片铜片、两片锌片、一根导线及电流计。首先,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用电烙铁将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与导线两头各自焊接。把番茄相隔一定距离,在每个番茄上将焊接好一片锌片和一片铜片各自插好。将另外的一片铜片和一片锌片各自插在番茄上,将电流计的正极与一个番茄上的铜片相连,然后将电流计的负极与另一个番茄上的锌片相连,电流计上显示有电流通过,试验成功了!  今天,我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和做试验的方法知道了番茄为什么能发电。这也使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科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勤动手做试验,就能够很好地利用科学方便我们的生活。
263 评论(11)

Twg1022

苍蝇眼睛的特别之处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苍蝇停在桌面上,你用手去捕捉它时,会发现手还未落下,它早已飞离了这块“是非之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苍蝇背后还长了眼睛不成?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蝇眼十分特殊,共有5只。其中3只较小的是单眼,是感觉亮度强弱的,另外2只为复眼,每只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小眼组成。这众多的小眼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通向大脑的神经,这些小眼的视觉神经都能互相配合,既能协调一致又能独立工作。因此,蝇眼不仅有速度、高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能从不同的方位感受视像,这也就是人们用蝇拍从背后打它也易被发现的原因。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 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 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 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像系统,有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像。 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在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 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的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后脑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 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并已在飞机上试用。这种仪器的构造,简单说来就是:在机身上安装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光电接收器(或在机头、机尾各装一个光电接收器),依次接收地面上同一点的光信号。根据两个接收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并测量当时的飞行高度,再经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即可在仪表上指示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了。
160 评论(12)

xinwei111

全息照相是由美国科学家伯格( M · J· Buerger)在利用X射线拍摄晶体的原子结构照片时发现的,并与伽柏( D· Gaber)一起建立了全息照相理论:利用双光束干涉原理,令物光和另一个与物光相干的光束(参考光束)产生干涉图样即可把位相"合并"上去,从而用感光底片能同时记录下位相和振幅,就可以获得全息图像。但是,全息照相是根据干涉法原理拍摄的,须用高密度(分辨率)感光底片记录。由于普通光源单色性不好,相干性差,因而全息技术发展缓慢,很难拍出像样的全息图。直到60 年代初激光出现之后,其高亮度、高单色性和高相干度的特性,迅速推动了全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种类的全息图被制作出来,全息理论得到很好的验证,但由于拍摄和再现时的特殊要求,从诞生之日起,就几乎一直被局限在实验室里。赞同16| 评论(1)
25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