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9

jiang19880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fx651

已采纳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设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改革又着眼于课堂教学设计。因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就直接影响着教学任务的实施,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学会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并树立科学观点、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规范的教学行为没有或较少从物理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上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也较少注意从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上组织教学,不能达到现代课程理念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刚好补充了这些的不足。一、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主义作为一种关于认识的哲学,它至少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G,B.Vim,1668—1744),他强调知识和行动有密切关系,“真实的东西就是被建构出来的东西”,因此,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1724--l840)也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的基本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形成知识。上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并将它直接与人的学习联系起来的要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三个人。其中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 Dewey,1859—1952)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因此他将立足于“行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断言正是情境内在独特的、积极的不确定性,才能引发学习者的探索,并激励和指导学习者不断地探索。同时他还指出,这些情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学习者在其中创建学习共同体,并在该共同体中一起建构他们的知识。当今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每个人的世界是用各自的头脑创建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致使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为了获得真理,人们通过合作学习修正自己的认识,从而使理解更深刻和全面。所以,他们比其他学派的学者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强调学习的建构性、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认为:物理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习者个体建构和师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社会建构的统一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应表现出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应统一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二、教学设计原则根据初中物理教学的任务和建构主义的物理学习观,现提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的五条原则:以学生发展为宗旨 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职能是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发展,教育改革亦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放在优先地位,也就是应把智能开发作为教学设计的始点和终点。在设计某一课时时,所选择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应体现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一位教师讲二力平衡的条件时,她在讲课中让学生用桌上的弹簧秤、滑板、小车两人一组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分析力的大小、方向,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二力平衡得条件。这样做学生参与程度较高,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维,归纳规律,有利于学生发现品质的培养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接着引导学生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有关得平衡问题。这样做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这节课中,教师没把要讲的内容当成现成的知识传授,而是进行了活化,作为一个知识探索及获得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听中学”、“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而新课程提倡“做中学”,这是美国进步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还要求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实现教学目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一致性。建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物理课程的改革,很多地方的物理课时也随着调整,那要如何让学生在这短而少的40分钟内掌握好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练习,而能够调动初中学生积极性的就是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便是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氛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可分为两种:实物情境和故事情境。(1) 实物情境实物情境又可分为实验情境与多媒体情境。新教材与就教材想比,实验的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到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播放出来的课件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课件营造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生机盎然的物理教学情境,为学生提高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 故事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把握知识点,选取相关资料做“活化剂”,在上课发生或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引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备课时哟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挖掘做讲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联系。(2)、了解该知识的发展过程及科学家相关的轶闻趣事。(3)、联系所讲知识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北风刺骨,千里冰封,一个卖油郎沿冰过河,一不小心,“啪”一声摔倒了,这可惨了,油流了一地、更惨的是他怎么也爬不起来了,一起一摔,这时河岸上一只狗“汪、汪”地叫起来,卖油郎气不打一处来,捡起身边的空油桶向狗砸去,呵,奇迹出现了,(戛然而止,扫视学生),接着说:“他滑到了岸边,爬上了岸。”学生笑了,教师问:“这里涉及了多少学过的物理知识?下课后找出来。”一节课余味未尽,轻松愉快,印象深刻。整体建构原则这里的建构原则包括课堂内容的建构与结构的建构。(1)课堂内容的建构 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每个知识点蕴在整体知识的适当部位,而不应孤立的、割据的观点教知识、练技能。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应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要求明确该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明确该知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前后知识融通,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2)课堂结构的建构 物理课堂结构的建构不等同于若干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安排,或者说多四十五分钟作简单的划分和确定,而应对教这一具有特殊性的活动过程加以考察和确定,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因而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一原则。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一堂课可以融会贯通多种教学方法,使整堂课贯穿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思想。及时反馈补偿物理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会提到的问题,即课堂的反馈信息,这时就要做好补偿措施,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教学进程或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例如,讲过浮力后,教师说:“既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有的物体确沉到水底呢?”很多同学都作出了正确解释,个别学生没转过弯来,又通过让拉车的实例分析得出物体能否运动、向什么方向运动,不是有一个力决定的,而是有它所受到得所有力决定,虽然物体都受到浮力但也受到重力得作用,学生终于明白。同时页为浮沉条件做好准备。认知规律是客观的,个性差异也是难免的,整体调查和个案调查与处理在所难免,故教学设计中反馈补偿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

311 评论(9)

聚砂成垒

HAHAHA,做课题研究有象你这样做的?难道是你首次做课题?还不知道基本要点?府前中学物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科学家培根有句名言:“习惯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重要位置。由此可见,学校在培养人的途径中,习惯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目前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保证则是学会学习,即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通常以示范、例题、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又是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再者初三物理是起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为高中的后续学习铺路架桥,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通过情境指导、主题活动等激活物理课堂教学,重点以激发“兴趣”为基础,培养“习惯”为核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将其心智能力与操作能力有机融合,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理论制定科学的指导方案,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指导与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课题组教师着力进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改革实验。在实施研究过程中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习“自主”。把“问的权力、读的时间、讲的机会、做的过程”还给学生,鼓励参与。注意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和掌握规律,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把握教学创新点。创设物理课堂教学“完善个性,尊重人格,崇尚自由,终身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自主学习的精神是国内外许多教育家、学习理论专家所积极倡导的。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一直以来就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关注,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初中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缺乏分层面的细致指导与相关指导的策略。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年段和学科特点的学生良好自主学习品质的指导策略不够细化,而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将切入点放在分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指导,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具有理论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本身的作用具有关键性,任何别的因素(如教师与教材等)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自主学习同积极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所涵盖的意义与内容要更广泛一些。要实现学生的物理课堂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我们认为即将构建的物理“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突破: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建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②教师能发挥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上下功夫,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因素;③课堂信息反馈渠道多元、畅通。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学生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学生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探索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品质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找出规律,以理论为引导,探索相关教育策略,为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具有实践价值。理论价值:按照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努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动手、精于实践的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条现实性道路。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我们认为,本课题取得较满意的成果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人员结构方面:课题组队伍构成合理,以研究人员和教师为主体(包括中学高级教师、威海市物理学科带头人、物理助理教研员等),以各方面专家为依托,研究中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交流,能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资料准备方面:在研究的内容上,重点放在新课程下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提高学习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后盾和成功保证。环境条件方面:我校有着良好的师资条件,能为学生创造各种所需的环境,再者我校学生来源广泛,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为科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个性差异的研究对象。科研手段方面:本课题将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通过信息技术等电化手段促进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形成。
298 评论(9)

theobromine

原、创,提、供、知、网、查、重,确、保、质、量。
33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