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1580
还好意思说你是本科生,写论文还要别人给提供题目,不知道你上学时都干什么了。 
【宋词的文化品格】 赵伯陶 就实质而言,词原本是合乐的歌词。它滥觞于隋唐,极盛于两宋,衰弱于元明。清代的词虽曾有过复兴的迹象,却终因中国社会的性质蕴涵变机,而失去了发展的基础,逐渐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同古典文学的其他体裁一样,词这种文体也走过一条从发生、发展到衰亡的道路。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词曾被王国维誉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文、唐之诗、元之曲同享「代胜」之美(见《宋元戏曲考·序》),皆成为彪炳于世、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里程碑式的文体。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词的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云;「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文中「曲子」即指燕乐。这是对词音乐属性的概括描述。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明徐渭《南词叙录》云:「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这一阐述不无偏颇,但指出有关韵文与音乐的密切关联,因而有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