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cha0076
山西经济做好转型发展需要坚持三大战略,担当山西责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质性突破,构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将山西省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三大战略是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定位,既是 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构建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还是山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取向。三大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是战略层面的总任务、能源革命排头兵是战略层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战略层面高质量开放的社会机制保障。只有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才可能保障资源型经济的真正转型发展。以百强企业为代表的山西企业和企业家,必须深刻理解三大战略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三大战略的内在机制,精准定位在三大战略实施中的战略任务,围绕三大战略,找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在大背景、大战略、大思路下,形成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大战略、新路径。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必须深刻认识“三大战略”对山西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支撑,战略意义。认真研究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这样一个平台上如何把企业的定位找准,构建起立足平台,快速发展的企业战略路径。认真研究在能源革命排头兵艰巨任务中,如何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扮演好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在做好排头兵的同时,突破产业发展桎梏,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依靠技术革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形成。认真研究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特殊性,在“内陆”这个特殊定位上下功夫,针对示范区平台、排头兵任务,在开放机制、创新驱动上形成思路,找准出路,构建新路,形成“高质量开放”的山西优势。由新高地、排头兵两个战略举措和示范区一个战略目标构成的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为山西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构建起了总思路、大格局,大通道,以百强企业为龙头,应该能够走出山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山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优势明显,但旅游业发展却相对滞后,文章结合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借助SWOT分析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探索发展山西旅游业的途径。[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业,SWOT分析,发展战略一、引言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亦称“旅游是一个有耐力的和稳定的行业”。2l世纪将是旅游的世纪。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规模大、利润丰等特点,其巨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内外环境综合分析技术.是行业或部门经营决策、规划发展的重要依据,SWOT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本文全面分析山西旅游业自身的状况和外部的环境.为山西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二、优势分析 1、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山西文化遗存遍布各地.有大同云岗石窟和平遥古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五台山佛教圣地.有中国金融鼻祖的晋商大院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多山且多名山:华北屋脊”的五台山北岳恒山,有壶口黄色大瀑布和气壮山河的”龙门三激浪“.独特的民俗风情面食之乡、民歌的海洋、古代戏曲艺术的发祥地。可见.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山西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前景。2、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包机国际航线不断增多 大大增强了山西旅游的可进入性。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临近省市以及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是客源市场。同时, 山西的旅游产品也培养了一定的国际客源市场寻根祭祖、宗教朝圣对海外华人、日.韩等东南亚汉文化圈有独特的吸引力平遥古城为中心的晋商民俗文化在法、德等西欧国家产生了共鸣。三、劣势分析1、旅游业发展观念滞后长期以来重点多在景点的开发建设上, 单纯追求门票收入, 导致旅游业综合效益不高。许多地方把旅游资源等同与旅游产品,直接推向市场,导致旅游景点长期保留在原始状态,还有把文物资源等同与旅游资源.投入大量资金修旧庙建新庙.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导致旅游产品的单一化。2、基础设施不配套,企业整体素质差全省旅游饭店规模小、档次低,仅有一家五星级饭店,娱乐设施落后、场所少,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未迈开步伐,旅游购物基本处于空白,交通状况虽有改善,但许多景区之间和景区内的交通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旅游企业领导层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微乎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导致整体素质差 缺乏竞争力3、旅游主体形象不鲜明,忽视品牌效应山西没有塑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低。尽管是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旅游品牌弱省.许多很有潜力的景点缺乏应有的内涵的深度挖掘 ,没有形成响亮的 “主题“形象。四、机会分析1、旅游业是未来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旅游是人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的消费方式 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产业。我国经济进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人均GDP超过10O0美元,标志着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度假将成为我国民众崭新的生活方式。2、山西的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山西旅游景区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旅游业成为山西经济的一大增长极。全省旅游收入99亿元, 同比增长36%, 海外旅游创汇03万美元 同比增长07% 。旅游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将成为振兴山西经济的动力。3、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山西旅游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奥运会是当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山西作为北京的周边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便捷,奥运会势必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成为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将会为山西旅游业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五、威胁分析1、国外同行的挑战国外旅游产业已入侵国内市场, 国外一些著名的旅行社规模庞大且具有一流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山西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各方面与国内、区域内同行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与国外同行相比,相关产业更是存在差距,这些给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旅游业区域问的竞争山西与周边省份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也基本相似地区内部的旅游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山西旅游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区,作为旅游业的后发地区, 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消除, 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 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区域间客源市场的争夺日益加剧。3、旅游销售渠道发生变化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网上预定使得买卖双方可以摆脱中间环节再加上旅游者的自选意识增强,通过因特网预定各种旅游服务,使得传统的销售渠道面对直销的挑战。而旅游业最主要的销售渠道一旅行社,生存受到巨大的威胁。4、旅游业向深度发展,需求日益差异化,产品面临转型挑战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的中国旅游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对旅游的感受是“挤、乱.差”。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实质性内容,表现出需求日益差异化,要求提供的产品必须多样化.大力发展参与型的度假休闲式产品.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发展要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六、旅游开发的对策与措施1、培育三大品牌,开发五大景区,重点建设十大景点山西拥有丰富多姿、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和社会旅游资源,但主题形象一直不太明确,来山西主要看什么,这一至关紧要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山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多,劣势在于散。而旅游消费的特点是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为此,必须在对我省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施精品战略。具体讲就是推出晋北佛教古建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晋南黄河根祖游。形成我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主体构架。晋北佛教(宗教)古建文化游。这一旅游区以被列为全国35张王牌旅游产品之一的五台山、大同云冈石窟、道教圣地北岳恒山及浑源悬空寺、繁峙岩山寺、灵丘曲回寺佛像冢、应县木塔等为重点,辅之以全国最大的九龙壁、最大的佛殿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露天煤矿、朔州崇福寺,风景奇险秀丽的芦芽山及全国最大的冰洞-宁武冰洞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组合而成。
太原简称“幷”,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晋阳就成为全国十三个州部治所之一,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唐初先后封晋阳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幷称“三都”、“三京”。五代十国时的后唐、后晋、后汉等都以晋阳为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龙城”之别称。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东北西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800米,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一市六区三县,总人口逾300万。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1282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85亿吨,铁矿储量7亿吨。非金属矿中石膏矿质量全国著名,探明储量5435万吨。太原是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有全国特种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龙头——太原重型机械工业集团等。 太原在历史上有过“晋人善卖”的辉煌,作为北方重要商业都会,早在西汉时期,太原就与西域、中晋有密切的贸易往来,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太原的钱庄、票号、商行遍及华北和东南沿海,雄踞“十大商帮”之首。建国以来,太原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消费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太原市地处内陆,人杰地灵,民风朴实。名胜古迹史载有:烈石寒泉,双塔凌霄,汾河晚渡、天门积雪,西山迭翠,土堂神柏等。市区有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天龙山石窟北朝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贞观实翰”《晋祠铭幷序》碑文。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20处,省级20处,旅游景点30多处。唐代宰相狄仁杰、诗人白居易、王之唤、柳宗元、温庭筠、宋代名将杨延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籍贯幷州。 久居太原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城市正在一天天变得年轻起来。街道拓宽了,高楼大厦多起来了,现代化的超市、购物中心环境幽雅,商品琳琅满目,酒吧、网吧、迪吧吸引着年轻人,夜晚的太原更是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其实,这些仅仅是表像,真正的变化在于,太原经济已经走出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正在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GDP年平均增长8%,人均GDP增长7%,工业总产值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九五”期间,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投资增速减漫、消费持续走低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但太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GDP年均增长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7%,高于全省2倍多,1997年,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年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太原排名第23位。2000年,太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排序中,GDP第17位,人均GDP第12位,地方财政收入第19位,工业总产值第19位。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集聚了全省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2000年,太原GDP占全省的3%,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财政总收占全省的29%。太原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太原体现着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山西改革开放的形象。 太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国家特种钢生产基地、主焦煤基地、化工基地、重型机械重点企业和大型电厂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14个大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 太原汇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和46%的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煤化所是全国一流水平的重点科研机构,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科技队伍。太原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的GDP的3%,位居全省11个地市第一位。信息网络、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广阔。2000年,拥有高等院校在校生占全省的6%,县以上政府科技机构占全省的46%,科技人员占全省的6%,其中自然科学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占全省的62%。资料和多媒体用户、上网用户发展迅猛,位居全省之首,蕴含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和具有巨大潜力。 近年来,太原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太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钮,是全省六条铁路干线的中枢,省内八条公路干线以太原为中心向全省辐射,太原机场是北京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太原邮电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目前市话交换总量达到85万门,占全省的6%;移动通讯18万门,占全省的4%。 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很大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改善,投资近2亿元的汾河太原段治理美化工程是一项集绿化、美化、环保、水利、防讯、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蓄水工程已全面竣工,绿化和景点建设已基本完成,6公里长的汾河城区段,清水渠已经蓄水,形成了130万平方米的水面,东西两岸各100米宽的绿化带。这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太原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原市政府合理确定了太原市的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幷相继完成了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防洪、排水、环卫、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详细的专业规划,本着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区域性总体规划,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 太原市以塑造城市形象为目标,相继建成了迎泽大桥、滨河东西路、滨河体育中心、省建行大楼、华宇购物中心、山西日报大楼、东华苑小区、汇丰苑小区等一批既有古城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精品工程。以五一广场为中心、以迎泽大街为主线,以“三街三路”(迎泽西大街、府西街、漪汾街、建设南路、新建路、解放路)和柳巷商业区为衬托,点线面相结合的灯饰工程,把太原装扮成一座繁华的不夜城。现在太原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也初具规模。有旅行社90多家,星级饭店35家,其中山西大酒店、迎泽宾馆、愉园大酒店为四星级酒店,三晋国际饭店、幷州饭店等为三星级酒店,高、中、低档类饭店星罗棋布,幷具东、南、西、北各色菜肴,饮食已成为太原的一种文化现象。 太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中心城市,拥有全省最发达的货币、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服装、建材、装饰等一批专业市场在全国和“三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辐射力,连锁经营、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华联、山姆士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已在太原落户。2000年,太原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到全省的5%。 作为国家第一批内陆开放城市之一,太原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2000年,太原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省的1%,外商投资占到全省的40%,“三资”企业数占到全省的%。 2001年,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省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城市功能提升战略、科教兴市战略、环境创新战略),重点抓好“六大工程”(规模化高效农业工程、工业集团化改造工程、专业市场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生态建设工程、科教文化产业工程),努力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省城在全省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和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把太原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