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hongtao
如果说对中国军事史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孙武,肯定是排名第一的。出身于军人世家的孙武,其一生从未吃过败战,被世人誉为“百胜将军”。以6万大胜20万楚军的郢城之战,更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而孙武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他无以伦比的军事才华,而是他天马行空的军事思想。表达其军事思维的《孙子兵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长达数千年之久。《孙子兵法》中的战争观点,指导着后世战争的战术运用原则,也创造出许多历史之最。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在读完《孙子兵法》后,略谈下这些孙武思想的闪光之点。 1 最早提出战争是服从国家利益的观点 《孙子兵法》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2000多年后克劳赛维茨在《战争论》里才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出:战争是为政治服务,政治则永远为国家利益服务。 2 最早提出制权的概念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有看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即我们现代军事观点中的主动权。制权,就是指用局部的优势来取得某方面的控制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现代战争中的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其战术核心都是控制。现代战争中,强调了优势权,即使是夺取局部的控制权,对于整个战斗都是具有战略价值的。而2000多年前孙武就提出了这样符合现代战争实情的军事思维,无疑,是非常超前的。 3 最早提出运动战的概念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是《孙子兵法》兵势篇中关于动的概念的描述。孙武提出,先要善于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消耗敌人,等敌人进入我方预定的战术伏击圈后,就狠狠的打击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就是运动战的精髓。而毛泽东著名的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打,敌疲我扰就从游击战的角度诠释了运动战的精髓。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所有的战史,灵活运用运动战原则,更是消灭了蒋介石的优势兵力,解放了全中国。而二战欧洲战场的机械化运动战,直接诠释了战争中以时间换取空间的西方战略思维的构架。 4 最早提出信息战的概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中对于这句话还有很多关于战场态势的分析,但重点是关于“知”的运用。知,就是我们现代军事观点中信息的观念。而孙武提出的信息收集的原则就是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从信息的分析中找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战机,用我方的优势来打击对方的劣势,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权,表现在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也是孙武的信息思维的一种放大和发展。美国的第四机步师在制定信息战原则时,就把知己知彼写进了战训条例中。 5 最早提出后勤体系的概念 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武提出了后勤与战争的关系,一场战争,打的就是后勤消耗,后勤体系的完整,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后勤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正因为战争是作战双方综合实力的消耗,孙武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战争就得速战速决。建立完整的后勤供给体系,才能维持我方在战争中的巨大消耗。拿破仑率兵50万攻打莫斯科,虽然打进了莫斯科,但是因为法军本身后勤体系的不完整,而造成补给线过长,最终只有3万人逃回法国。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之初,用闪击战攻进苏联本土,但是苏联红军用广阔的大纵深消耗着德军薄弱的后勤能力,最后终于找到反攻的战机,在斯大林格勒发起了大反攻。 6 最早提出闪击战的概念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是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关于进攻战的指导,追求速度和进攻节奏。用自然中的风林火山形象,描述出进攻时的风格。其精髓就是动如雷震。二战初期,古德里安运用闪击战,快速推进,快速打击,在三个月内消灭了法国的抵抗力量,迫使法国投降。1941年,希特勒用闪击战突击苏联,消灭了300万苏联军队的精锐,希特勒更是狂妄的叫嚣,我要用闪电一样的攻势打败苏联。而在标志着现代高科技战争开端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短短的108小时内,用闪击战术直接消灭了40万伊拉克军队。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被西点军校作为战争指导思想写进了他们的教材。 7 最早提出心理战的概念 《孙子兵法》中关于心理战的阐述,最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直接用心理上的优势来打击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先分析敌人的作战心理,整理出对付敌人的谋略。在与敌方在外交领域中,运用心理战中的优势,和敌人心理斗争。在战场上,“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基本沿用这样的原则,利用心理优势来打击敌人。孙武强调的心战,在2000年后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中,也被重点肯定。而西方著名军事评论家约米尼直接赞誉孙武的心战原则“开创了战争中人道的一面”。 8 最早提出点穴战的概念 《孙子兵法》中的军争篇中,有段关于打击敌人指挥机关和指挥者的提语“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在打击对付军队的士气时,先打掉他们的核心和指挥者,使敌人因为得不到有效的指挥,造成敌人的混乱,从而打败敌人。现代战争中特种作战里,有个重要的任务是斩首和点穴战,则是这种军事观点的发展和放大。孙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战争理念,“擒贼先擒王”,后世的很多经典战役都采用了这种战术。在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灵活运用这种战术,消灭了“五大国军主力”中的新三军和新七军。 9 最早肯定间谍的作用 《孙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间篇中,用整整一篇来说明间谍在战争中的作用,阐述了运用间谍的原则,“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在西方的早期战争伦理史中,间谍是最被鄙视的战斗人员,是最没有战争道德的。他们懂得间谍的作用,却不肯定间谍的地位。只到近代,因为间谍传递出的情报越来越重要,间谍的地位才重视起来。而2000多年前,孙武就提出了,间谍就是战争中运用战争资源的重要一环。一个间谍发出的战略情报,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一人定胜负,人的因素决定着其他所有的因素。 写了这么多,其实是为我的上一篇,中华兵魂,做一个补充。孙子的思想太过于完美,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几乎《孙子兵法》中每一句话都能给现代军人莫大的启发。孙子虽然已逝去2000年了,他的思想却流传千古。后天就是虎年的元宵了,祝所有铁血的网友和工作人员新年里万事如意。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一、关于战争问题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并且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它又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主张对敌对邻国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这些论述,反映了它重视战争,对战争抱慎重态度和要求有备无患的思想。 《孙子兵法》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井分别作了阐述,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有利的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平时严明的管理和训练,战时正确的军事指挥等。这些也是《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可贵见解。二、关于战略原则问题 《孙子兵法》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体现了军事谋略思想。 在作战方针上,《孙子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作战》),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政治上要求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军队组织等条件的限制。为了达到进攻还胜的目的,在具体作战上,《孙子兵法》主张要充分准备,“先胜而后求战”(《形篇》)。要“并气积力”(《九地》)、“并力、料敌,取人”(《行军》)、“并敌一向”(《九地》)。这些都是要求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集中兵力。《孙子兵法》对进攻行动要求突然性,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要“避实而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实》),这些突然性都体现了避实击虚的奇袭思想和机动作战思想。所谓“虚”,是指敌人的弱点。《孙子兵法》的进攻作战,主张速决。它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要求军队的行动要“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它注重造势,造成有利的进攻态势。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篇》)。要造成像湍急的水奔流倾泻,以至汹涌地冲走石头那样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然而在国家被侵略时,战略的持久防御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方针。三、关于军队建设问题 《孙子兵法》关于军队建设问题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根据当时新的土地关系而企图革新军制的需要。它关于军队建设间题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将帅和对治军两方面的论述中,提出了不少新的主张。《孙子兵法》关于治军的论述,概括地说,就是用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原则治理军队。《孙子兵法》在战争中“令民与上同意”(《计篇》)的要求,反映在治军中就是“上下同欲”(《谋攻》)。《孙子兵法》很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选拔将帅的新的标准,这从其在13篇所占的分量中便可以看出。不管是奴隶主阶级的军队,还是新兴封建主的军队,它都是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负有对内镇压、对外抵御或侵略的职能。因此,从有甲骨文字记载的商朝开始,奴隶主阶级就要求时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庠射一词,指的就是教习射艺。在战争中也向奴隶们公开宣告:有功者赏,畏敌、逃跑者杀。由此可见,我们要评价《孙子兵法》在治军问题上的建树,不能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去考察,否则就无法分清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阶级在军队建设上的根本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