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nco
战略的含义和特征(一)战略的含义战略,亦称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其基本含义是,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战略这个概念产生于军事斗争的实践,长期以来也一直运用于军事领域。但近年来被其他领域使用得越来越广泛。为了便于对不同领域的战略作出明确区分,使用时须在“战略”之前冠以领域的名称,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外交战略等。如果只在军事领域内进行研究和使用,也可直接使用战略称谓。军事战略通常由战略目的和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和军事力量等几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主要通过对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来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军事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方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即国家(集团)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指导军事斗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这是它的理论基础;二是战略环境,包括世界战略格局、国际战略形势,尤其是周边安全和国内稳定的基本状况,这是它的客观论据;三是军事力量,主要是国家(集团)军事力量的性质、职能、构成、规模、作战能力、战争潜力、动员机制和发展方向等,这是它的物质条件。战略指导者基于对一定历史时期内上述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军事斗争的基本对策和保障国家(集团)安全的基本方法,就是这个时期军事战略的基本内容。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二)战略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战略亦不例外。军事战略因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具有自身的特征。军事战略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全局性。全局性是反映战略本质的特征。这个全局指的是国家(集团)整个军事斗争的全局,带有照顾各方面、各部分和各阶段的性质。战略是国家(集团)关于军事问题的最高决策,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在现实生活中,全局是可以区分层次的。凡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照顾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阶段性质的事物,都有可以称之为全局。作为国家(集团)的军事战略,它的全局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战略对军事斗争全局的指导,往往是通过对全局具有决定影响的关键问题的筹划和解决来实现的。战略指导者最要紧的,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关照全局上面,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2、对抗性。军事斗争,尤其是战争,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行为,是敌对双方以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为骨干而展开的激烈较量。战略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质,是其对抗性产生和依存的基础。从本质上说,军事斗争是具有政治目的的行动,任何战略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对抗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政治性既是战略根本的最高表现,又是其对抗内容的最集中反映。战略的对抗性,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针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全面筹划和运用国家的军事力量去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明确的战略`对手规定着对抗的目标指向,军事力量是实施对抗的物质基础,灵活运用各种斗争方式则是在对抗中取得主动和胜利的条件。战略的对抗性,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点。3、谋略性。谋略是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计谋和策略。它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高度体现,是指导军事斗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战略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战略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政治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但从实践的意义上讲,它又是手段的选择,有高度的灵活性。自古以来,任何战略都体现着一定的谋略思想,中国历史上战略的谋略性更有自己的特色。《孙子》就是一部充满谋略思想的经典之作。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主张“上兵伐谋”,把以智谋取胜定为用兵之上策。4、相对稳定性。军事斗争情况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发展变化。战略必须随着军事斗争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一成不变的战略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战略处于军事领域的最高层次,指导范围广,影响重大而深远,是一切军事活动的依据和准则,因此,战略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的指导对象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这个全局不是某一个方向、某一个地区或某一种斗争方式;二是战略的理论指导原则是相对稳定的,战略作为国家(集团)根本性的军事政策,其基本的理论指导原则受国家(集团)的遵循的理论和总政策的支配和制约,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基本稳定的;三是战略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确定的政治目的,而从全局上对军事斗争进行的筹划和指导,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导向性,因而是基本稳定的。 
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表现为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其特点主要有:它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接受军事实践的检验;它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明显的继承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是它的集中概括。它的产生约在中国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夏代,其形成则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后世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它的一些基本思想是:(1)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许多兵法都贯穿着反对天命论的思想,强调战争胜负决定于人。孙子、吴子等明确提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政治、将领、治兵、法令及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孙子提出“以五事校之计而索其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说战争的胜负是可以计算和争取的。同时,揭示了战争中众寡、强弱、虚实、攻守、奇正、主客、刚柔等矛盾的辩证关系。(2)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凡有作为的军事家,都把军队建设看成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孙子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几乎所有兵法都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和措施。(3)从严治军,强调严格的纪律和管理。在号令方面,要求令行禁止,成为“有节制之师”,在赏罚方面主张“有信”和“必诚”,并注意军队平时作风的养成。(4)讲求谋略,运用“兵不厌诈”的指挥艺术。主张奇正并用,虚实结合,使敌难以预测;而用兵的诡诈则以对敌情判断和了解作基础,要求审时度势,临机处置。(5)重视将领的德才和作用。强调选贤任能,要求将领具有智、信、仁、勇、严等品质。但古代军事思想存在着统治阶级的偏见,如抹杀战争的阶级性,宣扬上智下愚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制胜思想《孙子兵法》中谋略制胜思想主要表现在“庙算”制胜、“诡道”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三个方面。(1)“庙算”制胜。是指靠战前充分周密计划取胜。因古代用兵之前的施谋定策是在祖庙里讨论决定,故称之为“庙算”。它强调战争指导者要“经之以五事,较之以七计”,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道、天、地、将、法”为基础,从敌我双方七个方面进行计算比较(称“七计”),全面分析判断各方面的情况,周密充分筹划制胜的有利条件。孙武认为,计划充分周密,胜利条件多,就可以取得胜利;计划不周密不充分,胜利条件少,就不能取得胜利(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庙算”制胜是贯彻谋略制胜思想的首要条件,其实质是先求运筹于帷幄之中,然后决胜于千里之外。(2)“诡道”制胜。是指以诡诈手段胜敌。《孙子兵法》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的原则,认为用兵是一种诡诈行为,打仗是一种诡诈行动,要依靠诡诈多变的战法取胜。兵不厌诈,古今常理,孙武强调示形用谋,欺敌用诈,并列举诡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这既是诡道的具体内容,也是谋略的具体运用。(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不采取直接交战的手段而使敌人屈服,取得胜利。孙武认为,百战百胜,还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要求战争指导者用全胜的计谋争夺于天下,不用直接交战而使哉人完全屈服,这样,自己军队不至于受到损失和挫折,又可以取得完全胜利。这实质是谋略制胜思想的最佳结果——不战而胜。海权论海权论是主张凭借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控制海洋,以实现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人AT马汉(1840~1914)于19世纪末期创立的。他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是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以及发达的基地网。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通过战略决战。集中兵力是作战的基本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它是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发展海军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空中战争论空中战争论是论述空军在军事行动中起主导作用并能单独决定战争结局的理论。又称“空军制胜论”。第一个系统阐述这种理论的是意大利的G杜黑(1896~1930)。他主张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空军,认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依靠空中进攻,对敌国政治、经济中心及重要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即可迫使敌国投降,赢得战争胜利。一些大国受这种理论影响,曾一度大力发展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单独依靠空军赢得战争胜利。战争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是片面的。机械化战争论机械化战争论是主张陆军实行机械化和依靠机械化军队取胜的军事理论。又称“坦克制胜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坦克军参谋长JPC富勒(1878~1966年)创立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坦克出现后,陆军机械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战争将是一种纯粹的机械化活动,战争胜负“百分之九十九在于武器”,战场上坦克数量最多的一方,胜利的机会亦多。他认为,骑兵将退出战场,步兵降为辅助兵种,炮兵则需要提高机动能力;主张作战时,首先以坦克出敌不意地突向敌人纵深,摧毁其首脑机关,同时以飞机轰炸其交通枢纽和补给系统,接着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扩大战果,一次会战即可夺取战争的胜利。这种理论,虽然指出了军队建设和作战方法发展的某些趋向,但过分夸大了坦克的作用。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使用有组织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斗争。通常是用于区别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形式。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武装斗争,是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解放的主要手段,是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毛泽东认为,进行武装斗争必须依靠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斗争形式相结合。它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主要是武装斗争的历史。
军事思想一般是指在战略、战术等层次上指挥军队作战的思想,主要指从军事专业的角度综合研究军事历史上的众多军事实践活动,从中总结出军事制度与机制、武器装备以及军事家的军事理论三个要素形成及其相互之间发展演变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思想不是客观实体,而是一种观念形态,只能作为一种思维的倾向性来把握,因此,军事思想又从属于某种基本的世界观和战争观。人类的社会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社会发生的结构性变革,都会促使军事思想产生变革。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国防基本问题军事及其相关的高层次系统的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有不同的军事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扩展资料:军事思想的作用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二、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三、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四、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