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5

yuyc120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食用油的论文选题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unjieyuyzu

已采纳
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品 促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振兴摘要:黑龙江省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和较高的机械栽培技术水平,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还面临着种植收益过低、基础设施薄弱、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等限制因素。   关键词:绿色食品;大豆产业;黑龙江省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发展现状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栽作物,在黑龙江省有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总产量都占全国的1/3左右。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绿色食品大豆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从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08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 3万亩,年均递增20%以上,现已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1/4以上,产量达到250万吨以上。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面积1 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大豆产品138个,企业65 家。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豆的产业优势      黑龙江省环境条件优良。黑龙江开发较晚,环境污染小,病虫害发生率比南方低。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森林3亿亩,森林覆盖率6%;天然草原面积约6 500万亩;湿地面积6 510万亩。生态良好,具备发展绿色大豆得天独厚的条件。黑龙江土质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全省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370毫米~670毫米,光、热、雨同季,适于大豆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农产品品质优良。   大豆栽培技术水平较高。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大豆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近1/3,黑龙江省农垦耕地占全省的1/5,土地规模化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栽培制度科学化已经走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前列。目前,全省在各环节、各层面开展的农场与地方县合作共建成效突出,带动了地方大豆种植水平的提高。   绿色大豆的科研水平较高。黑龙江省从事大豆生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较多,每个市都有多家从事大豆技术的研究机构,近几年,每年的育成品种都在十个以上,70%以上大豆品种为高脂肪、高蛋白及兼用型品种,黑字号、垦字号大豆油脂居全国领先水平,东农42等品种蛋白含量领先国际水平;每年省政府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产业的开发和研究,委托东北农业大学、农科院、植保站等单位进行绿色大豆高效生产技术的专题研究,为绿色大豆的生产、加工提供科技保障。      三、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影响比较大。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关税大幅降低, 大豆和豆粕进口关税都降低到了3% 和5% 以下, 不对大豆的进口实行配额制,不对大豆出口实行补贴,这在政策上为国外大豆的进口铺平了道路。这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在逐步增加,2005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约为2 600万吨,2006年大概是2 800万吨,2007年3 1万吨,几乎每年都有200万吨的增加,2008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 6万吨,较2007年的进口量大幅增加5万吨,增幅达到5%,连续第四年创下中国大豆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预计2009年的进口量还将增加。与进口大豆相比, 国产大豆无论在商品质量和价格上均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黑龙江省大豆的国储库收购价格3 700元/吨左右,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仅为3 100元/吨,每吨比国产大豆低600元。   三大主栽作物比较大豆处于劣势地位。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为5 713万亩,与2005年相比减少600万亩,这里还没有考虑后开垦的耕地面积补充进来的(大多数生荒地都适合种大豆)。相反,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尤其玉米面积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1 800万亩,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豆面积的萎缩。原因主要是与水稻、玉米相比种植大豆的效益底,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2008年大豆的公顷收益不足千元,而水稻、玉米的公顷收益都在3 000元以上。   大豆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大豆的主产区基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大豆是比较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黑龙江省的机械化种植水平也较高,但农田基础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近几年连续发生的春旱、夏旱等自然灾害给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各级政府虽然每年都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旱,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大豆种植面积较大、资金的投入还不到位,机井眼数还不能覆盖大多数产区。没有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大豆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多是传统的制油企业,数量多,成规模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传统加工多,新兴加工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小包装,直接给省外企业加工毛油,这样利润空间就小。产业布局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规模结构上看,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虽然一些企业也申请了绿色食品标志,但都是一些大豆、豆油、豆粕等初加工产品,像一些深加工豆制品、分离蛋白等加工企业近两年刚刚出现,但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必须采取高新技术向工业化、深加工方向发展。   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与沿海企业相比,大豆基本都为本地大豆,收购成本较高,而且大多数豆油都是销往省外,销售半径也较长,运输成本增加,这使得黑龙江省的豆油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黑龙江省发展绿色大豆产业的建议      借助政策优势,扩大绿色大豆种植面积。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省进行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大豆基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费用,各大豆主产县应利用该项目,积极争取开展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工作。基地的创建上连着企业,下牵着农户,是一个企业增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绿色富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积极落实省政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到2012年,全省建设优质大豆基地5 700万亩,大豆总产量170亿斤。按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种植的大豆是优质大豆,绿色食品大豆基地是优质大豆基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大豆主产县应借助政策优势、制订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的发展。   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战略转变。黑龙江省是大豆的种植大省,绿色大豆的种植面积也排在全国首位,但加工相对薄弱。黑龙江省应积极制定措施,实行由种植大省向加工大省的转变。近几年除了老牌的九三油脂、阳霖油脂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外,也涌现出了像哈高科异黄酮、日月星蛋白粉、瑞盛素肉这样的深加工企业,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对整个绿色大豆产业的拉动作用。无论是大豆生产还是大豆制品加工,都必须实施标准化生产, 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的大豆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质量认证三大体系,狠抓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大环节的管理,改变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要把“振兴大豆产业行动计划”和“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大豆绿色栽培技术,杜绝使用不合理农药与化肥,建立绿色有机大豆生产基地,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大豆原料和绿色大豆制品,以适应安全、营养食品消费的需要。 加强管理,确保大豆食品质量安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空前的高,食品质量安全法也于今年6月实施。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来确保质量安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试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三年,做到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有据可查。黑龙江省大豆加工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质量认知体系也相对滞后,大多数企业没有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ISO9000)”及“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良好操作制造(G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等相关认证,质量安全管理相对松散,若把黑龙江省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大省,食品强省还需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向品质优良、管理一流、绿色名牌的方向前进。   加大力度保护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知名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因其出油率高、产量高、种植成本低,竞争力远远强于中国大豆。但中国大豆具有高蛋白、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大豆产品的品牌特色,用于加工成食用大豆系列食品,具有质量高、品质好、食用安全等优势。因此,以非转基因、绿色食品、优质安全为切入点,黑龙江省要积极培育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大豆产品品牌,严格非转基因大豆标识制度,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争强市场竞争力。像九三豆油、阳霖豆油这样的老品牌,继续巩固市场占有率,向新食用油产品开发、改善产品包装、有机产品认证方向发展;新的深加工企业应看清形势、抓住机遇,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努力确立市场的品牌地位。像大庆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率先在全国进行高纯度蛋白质粉的开发,并调配成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蛋白质粉、饮料、饼干等,认证了十多个绿色食品标志,公司以非转基因、绿色营养、优质安全为宣传口号,成功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是国内最大的蛋白质粉加工企业,现“日月星”商标已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亚洲最具价值品牌。黑龙江省的企业要跳出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恶性竞争圈子,独树一帜,以非转基因和绿色食品的黑龙江品牌,提高大豆产品的附加值,叫响品牌,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向东,任红波加入WTO后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展望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0,(6):39-   [2]韩晓增,王守宇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大豆产业带的思考[J]大豆通报,2001,(6):3-   [3]芦玉双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及对策的调研报告[J]大豆通报,2003,(1):28-   [4]曹海英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黑龙江粮食,2006,(1):18-

关于食用油的论文选题

118 评论(13)

腊月廿一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在大街小巷经常看到一些人骑着满载泔水的三轮车慢慢前行。从桶里摇晃出来的泔水发出令人作呕的馊臭味,弥散在空气中,行人无不掩鼻避之。这些粘稠的褐色垃圾是废弃的残羹剩饭和清洗锅碗碟后的油脂的混合物,产自餐馆饭店。一些人每天晚饭后都会赶到这里,用大勺一点点地将其掏出,再混入装泔水的黑铁桶里运走。然后,他们把泔水倒进一口大锅,在灶里烧起大火。经过一段时间的熬煮,当泔水上面飘浮出一层油脂时,便用大勺将其一点点舀了出来,装进容器里。这样提炼出来的地沟油会有人专门来收购,进行加工处理后再转手卖出去。 以北京市为例,宾馆、饭店和食堂大约有近5万家,每天产生的近千吨泔水有50%会被私人捞走。据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的专家估计,我国目前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300万吨。以中国人一年油脂(含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消费总量2250万吨计算,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 医学研究表明,长时期地摄入地沟油,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形成发育障碍,易患肠炎,引起肝、心和肾肿大以及脂肪肝等病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黄曲霉素是地沟油中主要的危害物质之一,这种强烈致癌物质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政府统一集中收购 地沟油为什么屡禁不止?一方面,和提炼地沟油的暴利有关。从餐饮业的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只需要300元左右。从事这种“职业”人掏一桶地沟油就能净挣70~80元。如果每天掏4桶,回收提炼之后,仅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就能赚1万多元。 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地沟油的查处不力。监管涉及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和建设等多个部门,事实上是分工变成了分家,多头管理使得谁都有责变成了谁都无责。由于解决地沟油在很多地方没有列入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和政府官员的奖惩体制,因此缺乏积极治理的自觉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虽然明文禁止从事加工废弃油脂活动的单位不得将废弃油脂加工以后再作为食用油脂使用或者销售,但是对如何处罚等未做出具体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正是因为餐厨垃圾处理上的“无政府”状态,给某些不法商贩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空间。 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找到一种能够检测鉴别地沟油的有效手段,但他们认为,地沟油的治理关键还在于政府管理,并不是检测手段或制定相关标准能够决定的。专家们设想,必须由政府集中收购处理餐厨垃圾,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 日本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我们启示。20世纪60年代,地沟油在日本引起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安全健康。后来,日本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地沟油这一大难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现在,在日本是想买地沟油也没有地方能买到,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到手也没有可能去加工糕点。 首先,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支付的费用来自清理地沟油的环保款项。回收价格之高使得不良厂商不敢问津,他们因无利可图只得放弃对地沟油的收购,这就从源头上截断了地沟油流向社会。 然后,再把提炼好的地沟油用作垃圾车的油料,垃圾车是一种耗油量极大的工具车。即使是按平价购买这种油料,也要比地沟油的价格高得多。结果因为使用回收地沟油而被完全节省下来的这笔巨款,可以降低整个行政支出。另外,还将蓖麻油类制品加到用地沟油提炼出来的垃圾车用油中,使它完全不能食用。 地沟油本身如果不加回收,会流入江河造成环境污染,但回收处理所需费用又相当惊人。怎么办?实践证明,“垃圾车烧地沟油”变废为宝,一来保证了日本政府和回收公司双赢,环境得到保护,二来老百姓可以放心,再也不必担忧吃到地沟油了。这真是一举两得,廉价而有效地禁绝了地沟油。 转化为生物柴油 要彻底解决地沟油,关键是要堵疏结合。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政策统一收购地沟油,建立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生产体系,并促进生物柴油在城市公交运输中广为应用。 研究发现,地沟油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这种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的使用效果完全一样,价格也不比一般的汽油高。该燃料有如下特点:在柴油车中使用时燃烧充分,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排放的尾气中不含二氧化硫,而且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也大大降低,可大大缓解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如果在汽油中添加20%的生物柴油,可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硫的排放和空气毒性分别减少50%、70%和 90%。 国外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开发,而且成效显著。在墨西哥,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的科技人员用为泔水原料,加工成生物柴油,取得成功。 这家公司每天派人把餐馆产生的大量废弃泔水收集起来,进行过滤,将里面的杂物和废油分开。等到留下的废油存到足量时,送进一个化学反应器进行处理,出来的就变为油脂。随后让油脂流进一个名叫磁力机的搅拌器里,在用磁力转子搅拌的同时加热至50℃,变成混合油料。 混合油料酸度很高,需加进甲醇和碱液进行中和。油料变成红花色时,则说明已经中和了。随后在油料中加进甲醇盐,只见原本毫无用处的废油马上分隔成能派上用场的两部分。其中成为黑色甘油的部分沉淀到底部,变作生物柴油的部分则漂浮在上面。黑色甘油是制作面霜、牙膏和其他高级化妆品必不可少的成分,还可以用于车子的仪表。生物柴油的纯度为85%,是车辆发动机的理想燃料,1公斤能跑17公里。另外,还能用来给车库或屋子取暖。 用泔水提炼生物柴油成本不高,提取1公升柴油的费用仅需15美分。更重要的是,生物柴油不会污染环境,对人体没有化学危害。 在我国,要彻底禁绝地沟油任重而道远。专家们估计,可能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 和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全文阅读链接: -quality/html
31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