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GEST
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与集合,既是中国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世界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及文明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学,以求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和谐、和平的发展。 当前的年轻人大多是看着漫画书、动画片长大起来的,学习教育也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国学知识接触积累有限,自然的就缺少了一种人生的底蕴与沉淀,造成了今天浮躁之气盛行。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贵在坚持,不是简单的学习几首唐诗宋词就能完成的。这一过程既是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对心性的磨砺过程,更是对人生底蕴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国学是历史文化所在,是我们民族的根本。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使人们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学好国学,并不是机械地看书、读文章,使他们成为自身的标码,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那份感动。国学作为具体的历史文化概念,既包括国粹,也包括糟粕。研究“国学”,要去粗取精,要从文化的领域和视角来认识国情,认清中华民族的长处与短处,寻找出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曾经繁荣兴旺与危亡衰败于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学习国学,在于对中国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在感悟的同时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追捧和机械地复制前人,这才是国学真正的真谛。 简单来说,学习国学,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使我们确立稳定的信仰与价值观,启迪良知,明心见性,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字骨,画魂,音容,文气,诗节,镌刻下了五千年历史的兴颓变迁,凝炼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五术六艺,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这些用智慧凝成的思绪,用哲理汇成的情思,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学的深刻与博大,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邃的美它教会我们如何处事,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吾静而思之,有此心得:凡欲成大事,立伟业者,其身须自强,其德须淳厚,以此为本,蓄以时日,加以磨炼,方可达一代英杰之境界在竟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谋求发展,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吗?《史记》是国学经典中一块璀璨的奇葩它记录的是历史,却又不单单是历史它折射出的是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韧气节司马迁,这个在风雨中茕茕子立的长者,正是因为他的忍辱负重,他的坚强执著,才有了这部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煌煌巨著他用不屈的精神铸就的傲骨,使历史的长钟浑厚有音岁月的梭子已在历史的诗篇中悄然划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智者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消逝的是他们的躯体,不灭的是他们的灵魂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留下一部又一部震憾思想,冲击心灵的文学著作时代的钟声已在21世纪的今天深沉敲响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作为一名正中学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国学经典,应该如何利用前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毫无疑问,应该学习,继承,发扬!清晨醒来,手捧《归去来兮辞》,站在校园的柳树下,让自己的精神伴随着清爽的晨风,放飞到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思想沉淀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这豪迈,都是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与体验这便是文学的魅力,这便是国学经典的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国学经典就是如此的具有张力诗行意味着宽度,诗人意味着高度,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的读者构成了长度,不朽的国学灵魂让三维空间充满了文学的智慧与灵性汗青似乎依旧淡淡渗出,优美的重章叠句,用思绪凝成的经典却跨越数十个世纪抵达心魂日益发展的信息网络只不过缩短了物质的距离,而国学经典却打通了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时光隧道,使我们的心灵有一个端口,能与千年前的先哲和智者对话,与千年前的智慧和思想产生共鸣所以,请不要闲置这个宝贵的端口,拂去积满的灰尘,去细细品味这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的国学经典吧!让我们从日常做起,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我们的言行守候国学这片泛土,用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使民族的精魂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