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dream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观音菩萨瓷像前的香炉升起袅袅的紫烟,阳光透过木栅栏门的空隙射入室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西关一个普通市民的家庭…… 广州话剧团近日演出的粤语话剧《家运》,以生活化的语言和平淡的风格,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富有南方气息和都市特征的家庭故事。和广州话剧团以往演出的剧目不同,《家运》以小剧场的形式,在舞台上创造出了一种近乎完整的日常生活幻觉,这种幻觉唤起了观众对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回忆,使他们在观剧时始终有一种真实感相伴,这种真实感正是此剧编、导、演、舞美等在艺术创作上的一致追求,也是此剧最成功之处。 真实感首先来自剧本。剧中用大量细节描绘了这个家庭的成员:养了几笼鸟、整天乐呵呵的爷爷;话不多,可是在家庭很有权威的奶奶;整天忙于公司业务而无暇顾家的父亲;既怕丈夫在外头有女人,又操心儿子婚事的母亲;被全家人宠爱的孙子以及三个外来人——爱慕虚荣的玲玲、善良的小保姆惠惠和好人威叔。 该剧还使用了广州方言。方言中特有的语句结构、俚语、惯用语和剧情、人物和谐一致,大大加强了真实感。 为了追求真实感,导演把整个演出空间放在一个小剧场的环境内,并且由舞美设计师设计了一台很有生活真实感的布景。在这样的舞台环境中,在如此近距离的观众面前,令人高兴的是广州话剧团的演员能把表演的分寸感掌握得很准,尤其是扮演爷爷、奶奶的两位老演员给人印象很深。 如果说,《家运》的成功在于表现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性的话,那么,其不足似乎就在于没有在艺术中区分出真实性和随意性。 《家运》是围绕着孙子曾子劲这个人物的命运展开的,在他的周围,是家人、女友以及小保姆等。全剧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既然曾子劲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点,那就应该把全家人和外人都紧紧“拉”进这个矛眉中来。然而,从现在的演出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剧中人没有进入这个矛盾,而是无目的地游离在矛盾冲突之外,造成了剧作结构的松散,同时也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难题,使得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有时会出现无“戏”可演的尴尬场面。 从剧中人本身来看,这些人物无疑是真实的,作者选取的细节在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伟杏的打麻将不上班,父亲的忙生意等,那么,为什么在剧中他们却会显得没“戏”呢?关健在于他们没有处在戏剧结构之中。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相当随意的。因为他处在一个相当大的生活空间里,他与他身边的人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关系。然而,当人们被带到一个戏剧空间里来,他们的行为受到2小时的演出时间局限的时候,这种随意性就不存在了。他不再是单独的自己,而是整个戏剧结构中的一部分,他必须和其他人,和剧情发生有机的联系,不然的话,他的存在就会破坏整个戏剧结构的完整性。曾涛、伟杏之所以在剧中显得游离,正是因为他们保留了原来生活中的随意性,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尽管真实,却只是他们原来生活中的某一个瞬间,并没有和全剧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家运》这个剧名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家有其“运”,这个“运”应该和家的全体成员有关。因此按照戏剧结构的规律来说,或者“家运”和家里每一个人的“运”直接联系;或者家的“运”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而其他剧中人则和这一个核心人物有关。而现在《家运》的作者采取的是后一种结构方法,这就要求所有剧中人都和曾子劲的“运”有关。然而,曾涛、伟杏的行为对子劲“运”的发展变化却没有多少直接关系,这就或多或少造成了他们与这个家和“家运”的分离。这也是两个人物显得过于随意的原因。 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艺术表演的对象,并采用常人的眼光来描写它,在文学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然而在戏剧中成功的却还不多见。作者采用这种眼光来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其勇气和见识是令人钦佩的。只是日常生活一旦进入戏剧,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日常生活,而是戏剧中的日常生活,它就不仅受生活的法则支配,也受戏剧的法则支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戏剧性去代替真实性,而是要用戏剧的集中原则去规范日常生活的随意性。
一篇话剧论文%3A+%C2%DB%CE%C4&ch=uf&num=10&w=site%3A+%C2%DB%CE%C4 亲爱的朋友,由于这里不让发网站网址,我们发了搜索结果给您,您在搜索结果页面点进去后会见到我们网站网址,然后在我们网站里即可查看到您想要的论文或者资料,本站有数十万篇免费论文,希望对您写作有帮助,给您带来不便,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