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急很关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有以下十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一、选题: 心理论文的主题要鲜明,以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突出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如数学,可以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心理障碍;语文中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部分学生会有心理上的障碍;亦或是小学生行为问题、竞争心理的误区。 二、事实及理论依据: 心理论文的事实依据要以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则要运用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作为支柱。 三、心理教育与德育论文的异同: 心理论文与德育论文比较相似,主要是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学生的心理或者表现所体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可以是个别学生也可以是某一部分学生,针对学生这样的一个心理表现,深究其成因,并在不断地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或是改变学生不良心理、形成优良心理的方法、过程或者步骤。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作为依据来支撑观点。细究两者的异同有以下: 1、相同之处: 德育和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教育规律及教育要素都是一致的,德育中所要求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诸多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不同之处: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体成长的问题,要把学生的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辩证的认识与思考。 德育是一种教育过程,其重要手段之一是示范教育与社会学习,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伦理的模范人物与事件来供学生学习,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尊重与理解为基本手段,力图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教师要放下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 "助人自助"是最终目标。 所以在撰写心理论文的时候要避免教条化,要从学生的立场和情感出发,要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再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上的支撑,架起心理论文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