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杨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时期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每个幼儿的口语在“对话”的平台上,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 一、与幼儿应该平等对话 让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叙述的话语多,幼儿是忠实的听众,或者附和一声“是”或“不是”。即使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也往往会出现教师不断地提出“对不对”“好不好”等问话,幼儿连声不断地附和回答“对!”“好!”等,这是幼儿不假思索地“齐声合唱”。在这里,教师成了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告知者”,而幼儿成了教师的“应声虫”和“依赖者”。久而久之,幼儿就成为只会判断对错的“机器人”,该自己想的也不去想了,该自己表达的也不敢表达了,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也都会受到限制和损害。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是互为平等的"对话"伙伴。幼儿的语言表达有强和弱之分,如同个子有高矮之分一样,有的孩子善于交往善于表达,有的孩子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甚至有的孩子不爱表达。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鼓励与表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小孩是喜欢有人骂他。”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对幼儿来说是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例如:我班的何坤灵小朋友,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就缺少父爱,不仅胆小,而且不敢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有时连一句话都不敢说,这时老师不能不问不理,也不能急躁批评,我耐心地引导他开口,有一小点进步都得及时表扬,让他知道老师一直在倾听,从此以后他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也有了提高。 二、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 让每个幼儿都喜欢说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往占主要内容,鼓励幼儿个体间的平等对话,形成生生互动,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一个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都喜欢说。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这样的镜头屡见不鲜: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的确是规范有序,训练有素,在这"驯化式"教育中,幼儿像温顺的羊羔任你控制、塑造,没有了个性化的交流和个人情感的体验;在分组游戏中,往往是教师硬性的指定某某幼儿(这样的幼儿在老师的眼里是聪明的,大胆的,能干的)来担任主角,或唱、或跳、或说,长此以往,形成了个别幼儿的优势地位和“霸王行为”,致使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劣势,失去了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如何指导幼儿语言发展所提出的内容要求之一。幼儿在幼儿园主要以活动为主,如游戏活动、教育活动、体育活动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谈往往比较充分,他们会凭着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既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分享同伴的生活乐趣。在个别活动中,儿童和教师或同伴单独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那些不善于在集体场合与人交谈的儿童来说,确实是一种适合他们语言表达的机会。“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自选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促使幼儿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下完成,这样,他们在自然的接触中产生大量的对话和合作,每个幼儿都会变的富有生机和健谈。各种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和语言交流形式,不但为儿童口语表达提供了机会,而且有利于儿童体验到不同交往情景里有不同的交往行为。如:面向集体讲话时,声音要响亮,在个别交谈时,声音要轻些,在小组活动中既要表达自己的愿望,又要倾听同伴的话。 三、让周围熟悉的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 培养幼儿有机会说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语言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产生“对话”,成为幼儿学习、表达、探索的剌激物和桥梁,为幼儿创造说的空间。儿童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玩、爱画、爱制作,让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墙饰活动中来,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幼儿园的活动区角是每个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去处,在这里,他们乐此不疲,教师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如自然角饲养的鸡、金鱼,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幼儿在观察、照料的过程中,可以描述它的外形、行动,交流喂养的好办法,在实践中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发展了语言。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去听,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每个孩子会像小鸟唧唧查查地,和小草说,和蓝天说,和自己的同伴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的东西。如今的孩子对动画片百看不厌,教师充分利用融动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孩子展示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让每个幼儿在入情入境的环境里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表达语言。四、以兴趣为支点,让幼儿愿意说兴趣是教育中最好的老师。随着孩子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交往面日渐扩大,他们想说的也越来越多,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句还很有限,因而往往语言不完整,不丰富,甚至不准确,老师在听的时候就需要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引导其完整的、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小孩最喜欢的是故事,老师在讲完的时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彼此之间的谈话机会增多、谈话的内容扩大,还可以直接将其内容扩展到幼儿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语言范围之外。我班的赵浦西,他是一位内向的小朋友,平时不爱说话所以表达能力很差,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使他和幼儿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慢慢地他的语言表达有所提高,语言模仿能力也强了。五、指导家长与幼儿平等对话,让幼儿想说在现代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口语表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每个独生子女,是几代人掌心里的宝贝,拦拢在家,惟恐出门摔着、碰着,缺少了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与沟通;来自社会竞争的压力和对孩子的过分关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早早让孩子接受"学业"的教育和"各种兴趣小组"的培养,在孩子面前,时常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消极影响下的孩子变的胆小、内向、害怕与人交往、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还有许多家长习惯把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定位于孩子的"听话",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是好孩子。家长把孩子当作听话的工具,很少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与意见的机会。指导家长与幼儿平等对话是家园联系工作的重要内容。譬如在开展的亲子活动中,家长、孩子共同参与的游戏,增进了母子情、父子情,父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幼儿没有了往日的拘谨,我们看到的是一片欢声笑语。同时,让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进步,更学习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在我园邀请家长参加的郊游活动中,让家长更真实地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体会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真切地认识到,父母和孩子相处也需要一种"同伴"之间的交往,从而增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语言交流。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卡等多种家园共育方式,让每位家长学习并领悟到,只有营造一个温馨、友善、关爱、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愉悦和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开放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环境、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密切相关的,所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任何事情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去鼓励、培养孩子,扬起风架起帆,耐心的掌舵,才能到达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期刊 2、《学前教育新论》 3、《幼儿园环境与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潘洁主编 4、《陈鹤琴文集》江苏出版社 
世界品牌iSan&dBox A/R沙盒教育课程首次在中国参展 南京国展中心11月8号~10号 幼儿园课程理论:课程的中心——环境,课程的结构——五指活动,课程的实施——单元教学、整个教学法、游戏式的教学。
2、以美术的要素为纲,遵循幼儿美术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美术教育活动美术的内容包括主题、情节、形象,美术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①整体结合;② 目标有序;③适度新颖;④ 引导思考;⑤活动操作;⑥交往合作。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中,美术教育往往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原有功能,究其原因在于对美术教育的实质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把美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相分离。比如,我们往往满足于儿童图画内容是否丰富、主题是否鲜明,忽视美术形式的教育,甚至教法不得当,以临摹为手段,因而造成儿童画过早地步人“模式画”的局面。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把线、形、色、构图等最基本的要素作为美术教育内容的核心,培养儿童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色彩性质和设计构思表现美的法则的了解和体验。(1)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对形状结构特征的知觉把握,始终是整个学前期儿童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我们指导较小的幼儿是从学习线条开始,从涂鸦开始,通过那些杂乱无序的线条,逐渐意识到线条的上、下、长、短,从而出现直线和有弧度的曲线,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毛线团》、《汽球》、(11-,鸡吃米》、《草地上的小羊》都是通过线条的种类(直线、曲线)、线条的长度(长、短)以及线条的变化来表现的,幼儿在练习中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线条美的因素贯彻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去。(2)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色彩造型艺术是美术艺术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儿童对色彩反应是强烈的、敏感的,他们具有某些天赋能力,即使如此,对色彩性质的了解,还需教师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开展辨别不同色彩的艺术活动。①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以先从认识红、黄、蓝开始。如我们设计的《生日蛋糕的烛光》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红色和黄色,《蓝色的天空和大海》一课题可让幼儿认识蓝色。② 对于黑、白、灰等无彩色的辨别。黑、白对于幼儿来说比较容易辨别,灰色的掌握一般放在大班后期,如:下雨时天色灰朦朦的,有时用灰色做底,色彩的效果会很好。③ 年龄较大的幼儿就应学会辨别冷色和暖色、深色和浅色等。如课题“暖烘烘的太阳”、幼儿会用黄、橙等暖色调,而“寒冷的冬天”则会选用绿、蓝等冷色调。④问色的认识。如花朵、蔬菜、水果几乎都渗透了充盈的色彩,像蕃茄、青椒、西瓜都具有鲜明而透明的颜色,就可以让幼儿认识和描绘。比如:我们的课题“色彩游戏”就是用“陀螺的填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问色的。中班幼儿对颜色已有了基本的定位,我们的课题主要有“阳光下的肥皂泡”、“三棱镜的色彩”、“雨后的彩虹”、“黄昏的太阳”、“春天的花园里”、“拾落叶”、“大海和鱼”、“煎蛋”等等。在幼JLH}期应充分利用儿童本能自发的感情冲动,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颜色、工具、纸张,训练他们使用工具的必要技能,让幼儿在早期就获得丰富的色彩经验和表现潜力的机会。这样的课题设计与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空前地活跃,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他们在其它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参考文献[1]杨黎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03期[2]张建国!410005; 幼儿园开放性绘画教育活动探索 [J];学前教育研究; 2000年05期[3]虞永平;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 [J];学前教育研究; 2004年05期[4]易晓明; 激活儿童缪斯本性的艺术教育 [J];幼儿教育; 2005年Z2期[5]裘指挥; 来自瑞吉欧理念的思考——关系和谐中建构幼儿教育 [J];学前教育研究; 2003年Z1期[6]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1期[7]秦元东,唐淑; 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论陈鹤琴关于幼稚园环境创设的思想 [J];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06期[8]侯莉敏; 浅论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J];学前教育研究; 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