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p354
综述的写作 1 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综述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综述的特点: ①综合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②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③先进性: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不应是材料的罗列,而是对亲自阅读和收集的材料,加以归纳,总结,做出评论和估价并由提供的文献资料引出重要结论一篇好的综述,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有骨又有肉的好文章由于综述是三次文献,不同于原始论文(一次文献),所以在引用材料方面,也可包括作者自己的实验结果,未发表或待发表的新成果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多为3000~4000字,引文15~20篇,一般不超过20篇,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 2 综述的内容要求 选题要新: 即所综述的选题必须是近期该刊未曾刊载过的一片综述文章,若与已发表的综述文章"撞车",即选题与内容基本一致,同一种期刊是不可能刊用的 说理要明: 说理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处处以事实为依据,决不能异想天开地臆造数据和诊断,将自己的推测作为结论写 层次要清: 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思路要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前后如何呼应,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 语言要美: 科技文章以科学性为生命,但语不达义,晦涩坳口,结果必然阻碍了科技知识的交流所以,在实际写作中,应不断地加强汉语修辞,表达方面的训练 文献要新: 由于现在的综述多为"现状综述",所以在引用文献中,70%的应为3年内的文献参考文献依引用先后次序排列在综述文末,并将序号置入该论据(引文内容)的右上角引用文献必须确实,以便读者查阅参考 校者把关: 综述写成之后,要请有关专家审阅,从专业和文字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这一步是必须的,因为作者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误,常注意了此一方而忽视了彼一方有些结论往往是荒谬的,没有恰到好处地反应某一课题研究的"真面目"这些问题经过校阅往往可以得到解决 3 综述的格式和写法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 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 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②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 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目前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划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要把握脉络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对这些内容要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想要完成一个高质量的作文,实际上可以论点论据论证,把这三方面逐一的体现出来,这一篇议论文写的也就很到位了。
八大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特点】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方法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一)师法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二)阅读、借鉴 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经常练笔 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