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与哲学相关的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5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与哲学相关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行者的信仰

已采纳
爱因斯坦说过:“神是人类无能的产物。”同理 ,当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机制尚未搞清时,哲学便产生了。哲学是人类思维无能的产物。 哲学要做什么?哲学能做什么?哲学做了什么? 哲学雄心勃勃而振振有辞地号称在研究一切,哲学似乎要阐明一切、掌控一切,似乎影射出哲学就是一切的化身。哲学能做到吗?什么叫一切?这宇宙中谁能“一切”?这几乎有点宗教、妖道和江湖骗子语言的味道。在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支持下,哲学中所谓的“一切”就只能是一种虚无、不可知、混乱和疯话! 哲学号称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当心,有人在偷盗上帝的饭碗,可能已经偷到了!)怎么“总和”?我们来试试看:把自然科学总和到一起,就只剩下“物质”二字了;把社会科学总和起来,只能是“精神”。因为精神是物质的反映,或者说精神来源于物质,把精神和物质总和到一块儿,就只能剩下“物质”了。这一总和就让人类和宇宙中最伟大的东西——精神——退居其次了!我们觉得这不大对劲。我们总不能把“物质”当圣旨,总不能把“物质”当阿弥陀佛或者圣经来念吧?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当然,哲学似乎本来就不需要科学,甚至有意避开和排斥科学,哲学只是在心怀鬼胎地利用科学! 哲学号称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在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是高于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这无疑是在暗示世界上存在着某种能使人一劳永逸的神秘方法和规律,或是有某种万灵秘诀,或者有某些能掌握未来命运的机密和灵丹妙药什么的。这不过是把古人祁天敬神变相地现代化并发扬光大罢了!哲学并不能解释或把握我们的世界。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应当是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全人类的协作精神这三个原则共同来决定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任何违背这三个精神的历史时代,无一例外地会遭受惨痛的、无可挽回的历史灾难! 关于思维,哲学可真是拼尽了全力,可怜也没有搞出什么实质性的突破。哲学几乎论遍了思维的各个方面,但并没有说清什么叫思维和怎样思维。哲学没有能力搞清人脑一千亿个脑细胞怎样处理思维信息,反而在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谁更重要等这些显而易见、已成定论的问题上面闲扯皮!哲学这种在学术上避重就轻的做法,不仅让自己掉进了深渊,还把许多善良的人也忽悠了进去。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早已承认:“自然在时间上是最先的东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同样都承认物质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这个问题就没必要再提了。可是辞典和教科书上还在不厌其烦地大说特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如果哲学只会干这件事,哲学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呢?! “费西特认为认识论不仅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且是就是哲学本身”。如果全部的哲学几百年来就在折腾这么一个问题,况且还没有搞出个名堂,这就不应当叫哲学,而应当叫“折腾学”。 人脑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兼有精神和物质两种特性。人脑思维活动,或者说人脑对外界客观信息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脑内的实践!同时还是精神对物质的能动性,或者说是反作用。这种能动首先是在脑内实现的!这说明了一个事实:精神在物质世界中一旦产生,就和物质牢不可破地形成了一体!谁也无法分开它们了!精神是人脑的精神,精神因人脑而具有了物质的特性。物质不灭,精神同样也是不灭的!精神一但出现,就注定要成为宇宙的主宰。精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人类也因精神而伟大。但人类却不会因为物质而伟大。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无限的激情来喊一声:精神万岁!可是谁能喊出“物质万岁”呢?试想一下,物质能摆脱或消灭了精神吗?绝对不可能!“文化大革命”曾企图以物质力量丑化和愚弄人性,并企图强行消灭一些精神,反倒是文化大革命被人性和精神彻底消灭并被可耻地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客观事物、大脑和思维(或精神),三者共同形成和发展了人——这个特殊的有机体。把三者拆开来讨论是谁决定了谁,就已经背离了人这个重要的基础。 对人脑来说,客观事物和思维两者的关系就像物体与镜子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没必要分个高低贵贱、你短我长。可是有一天据说两个哲学家却因此大吵了起来,一个说:没有物体你镜子什么也照不见!另一个反驳倒道:没有镜子你物体晓得自己是什么样子?这两个哲学家第一个叫唯物主义,第二个叫唯心主义。他们俩其实是在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然而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潮流无情地、勇猛地向前奔流,全然不知道他们俩在干什么。至于用哲学这种东西来强词夺理、划分敌我、制造斗争,在中国早就成为一种庸俗无聊、刺耳难听的不和谐音了!

与哲学相关的论文

325 评论(13)

15288328144

论享乐主义 一、内容摘要:因为我们生活中具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就采取相应的行为,我们追求给予我们快乐的事物,而避开引起我们痛苦的事物。——亚里士多德。 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伊壁鸠鲁 满足那些残忍的冲动本身就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冲动存在和要求得到满足。—— 德·萨德 事实表明,极端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享乐主义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现实生活启示我们:“只有那些能够将其不断节省下来的时间成功地‘消磨’掉的人才是快活的。” ——康德 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 —马尔库塞。二、享乐主义的定义享乐主义是指把追求一切能够引起自己各种感官快乐的刺激看作是自己的人生目的的思想观念这种人一生都是在极力追求最大限度的感官享受中度过的由于感官刺激只能由本人来体验因此与享乐主义并存的是自我中心主义。“享乐主义”是指把享受玩乐作为人生的根本欲望和追求,并且不择手段地去实现和占有“享乐主义”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奢侈思想的色彩。享乐主义是指那种把享受快乐(包括感官快乐、物质的肉体的快乐)当作人生唯一目的,并以此为判断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享乐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享乐主义产生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是人们受到诋毁最多的一种哲学。伊壁鸠鲁是一位无神论者,“人们认为他是淫逸行为的辩护人”,他提倡人们要追求感官的享乐;“而他在生活中却始终行为高尚,特别是能够做到自我克制。”十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们又一次明确提出了享乐主义。这一时期,以霍布斯、拉梅特里、德·萨德、边沁穆勒为代表。 德·萨德,法国作家,对人的变态心理做了大量的描写。他所描述的人物被称为Sadist,即施虐狂患者,他的非道德论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影响很大。他认为,满足那些残忍的冲动本身就是合理的,因为这些冲动存在和要求得到满足。在现代社会中,高度的物质文明,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日益方便的社会生活和日益多样的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等等,已经使现代人普遍地享受到了。无论资本家还是工人,无论政要还是普通群众。 资本主义社会在使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有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其固有的统治方式,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大众媒介把人的需求完全歪曲了,使人完全变成了“商品饥饿者”,使人们往往不是真的因为自己需要某种东西,而是因为别人有某种东西;不因为自己喜欢某种东西而去吃它,而是因为广告说应该吃这些东西。四、享乐主义的危害1、造成人们的精神颓废。享乐主义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2、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人们用一切手段进行享受,用一切办法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造成人们的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更加紧张。3、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人们都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与人的关系是狼。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局面就会难以建立起来。近来,有人主张“重新定义享乐”,“给享乐松绑”;声称要“摈弃那些虚伪的文明,进入一个自由的精神空间与生存状态”;说什么“社会进化的历史,就是享乐的发展史”,“享乐主义是进取精神的亲儿”,“享乐的人不迷茫,不懂享乐的人才迷茫”,等等。这种论调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的水平在提高,人民生活日益富裕,但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克难履险的法宝。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今后面临的任务更艰巨,问题更复杂,挑战更严峻,我们一点也不能松懈,更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停止前进、追求享乐的念头。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贪图享乐,奢靡之风盛行,就会严重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享乐主义是一种颓废腐朽的思想,是与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的。任何为享乐主义张目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脚踏实地,扎实工作,自觉抵制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进取。五、我们要如何看待和面对1、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个人生存条件等。这些条件既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又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一定制约作用。承认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客观条件,这是坚持唯物论。实现人生价值还受主观条件影响。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人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同?解释这一现象,仅从客观条件说明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主观条件方面来认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的主观因素的差异,使人生价值有了很大的差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这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正是在这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生的价值得以体现,人生价值得到实现。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面对客观事物,如何正确认识事物,正确利用客观条件,必须依靠主观努力。主观努力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因此,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主观条件,这是坚持了辩证法。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第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第二,脚踏实地,埋头实干。第三,顽强奋斗的精神。上述这三条是相互联系的。第一条更多的侧重于“认知”方面,第二、三两条侧重在“践行”方面,即如何“做”。人生价值的实现最终靠自己的“做”来实现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实干精神,没有奋斗精神,再美好的愿望也不能变为现实。青少年对人生都有美好的向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从青少年时代起,不断积累积极的主观因素,以便在步入社会以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谈到人生价值的实现时,有些人往往总是强调客观条件。确实客观条件对人生价值实现有影响。但必须看到人的能动性,看到有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走出困境,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一味强调客观条件,放弃主观努力,人生就难有作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做为学习的重点。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怎样看待金钱在人生中的作用,这是一个人对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认识?没有人能否认金钱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并不是否认金钱的作用。关键是要认识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们也不是用金钱来评价人生的价值。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处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对被感染的危险,与病毒进行斗争,不少医务者被感染,其中也有不少人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救死扶伤是“白衣天使”神圣的职责,他们义无反顾走向的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他们的行动,显然不是金钱能够解释的。因为金钱与一个人的生命之间,永远是一个不等式。如果有人用金钱来解释抗击非典的英雄们的行为,那是对生命最大的亵渎。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如果同学们能够真正懂得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那么,就可以在生活中给金钱以正确的位置,既承认金钱对人生的重要性,又不做金钱的“奴隶”。对金钱采取“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更高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人生,要求我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认真,努力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丰富和发展,也为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138 评论(11)

落叶_梧桐

怎么理解怎么写,可以上网搜一搜
28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