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嘉许
千百年来,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中心,对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的形成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也因此奠定了湖北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集中研究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仅对湖北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湖北的亲切关怀。这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内涵,有着极其宝贵的现代价值。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自此至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定都洛邑,史称西周。在西周的时候,湖北境内诸侯国林立,其中最出名的是楚。楚的先祖祝融时代,曾称“祝融八姓”,即8个部落的联盟,居住在中原的祝融是其首领。因此,祝融时代,尚不具备“国”的条件。而到商朝武丁伐楚时,说明楚族已形成。因此,楚的立国大体是在商代中期或稍后。楚族最早的居住地为荆山,族名为“楚”,故又称“荆楚”。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荆:楚木也,从刑声。”解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从而把荆山、荆楚木、荆楚国统一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概念。后来沈括《梦溪笔谈》说道: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特有称谓。在楚立国之初,国土很小,国势很弱,经过商的征伐,势力也就更弱,不能不臣服于商王朝,楚国对商王朝既畏惧,又痛恨,时时都在寻找机会予以报复。至商代末期,楚国出了一个有名领袖鬻熊,鬻熊不只使楚国已有了相当实力,而且他发现周王朝正在兴起,只有周王朝才是可以依赖的并能战胜商王朝的势力,于是鬻熊便亲自去投奔周族首领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周文王很尊敬他,因他年龄很大,据说有90岁,又很有智谋,故周文王尊他为老师。《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楚人对鬻熊特别尊敬,因此,后来楚的国君,便以熊为氏,称“熊丽”、“熊狂”、“熊绎”、“熊艾”等。在鬻熊的第四代孙熊绎的时候,周王朝正式给楚以“子男”封号,还分封了方圆25千米的地盘,据说就在丹阳附近。在熊绎的时候,楚国还很贫穷落后,据《左传》记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筚路指简陋的柴车,蓝缕指破旧的衣裳。说明熊绎的部众在湖北的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然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孕育。“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发展至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特别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国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庄王也因此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全盛时期的楚国,在物质文化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与交通各个方面。在农业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各种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作物、农副产品的发展。楚国是南方的农业大国,铁农具先进与水利事业发达,是楚国农业两大特色。楚国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铁器铸造、丝织业、漆器业、竹木器业、建筑业、造船业和料器制造业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漆器业、丝织业为最突出,可谓达到当时古代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巅峰。至战国末期,楚国日渐衰落,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定鼎天下时,楚国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楚人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毕竟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至楚国灭亡后几百年间,楚国这个称谓断断续续被多个政权与藩王沿袭保存了下来。秦代末期出现了项羽的西楚,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史称“南楚”或“马楚”。因此,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荆楚文化不仅包括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楚辞被喻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一、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二、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三、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着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五、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六、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着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