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波波
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 
第一单元 《老子》选读课标定位 高效导学【课标要求】1、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3、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学法导航】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2、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洁净精微,语经凝练。既非对话,亦异论辨……运思既熟,融铸而出。有类格言,可备诵记”(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庄老通辨》,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是《老子》一书的鲜明特点。3、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有无相生自主构建 积累梳理一、字音字形斯恶(è)已 自矜(jīn)者不长 其脆易泮(pàn) 起于累(léi)土 音声相和(hè) 三十辐(fú),共一毂(gǔ) 埏埴(shān zhí)黏土 凿户牖(yǒu ) 自胜者强(qiáng) 二、通假举要自见者不明(“见”通“现”,表现)死而不亡者寿 (“亡”通“妄”,荒谬。一说通“忘”,遗忘)其脆易泮(“泮”通“判”,分离)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土笼子)三、一次多义伐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打)此五霸之伐也 (功业)徒故坚强者死之徒(同类的事物)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类的人)徒以吾两人在也(只 )四、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怨以德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文本解读 点石成金一、名句赏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辩证法是老子自己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有矛盾又有连接。
我认为,老子所说的辩证一词蕴含着物极必反的意思。对事物认识的高层次阶段和初级中级阶段的认识,往往是相反的。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对道理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物极必反的。就是说,道理探索到高层次时,得出的结论与探索道理的初期中期是相反的。
很遗憾,并没有一背完就脱胎换骨,羽化升仙的感觉。甚至于如果你不刻意去想里面的内容,会有种自己根本没有背过它的感觉。这其实很正常,比如每个人都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你不去想这句诗的时候,你不觉得你的脑子里有这句诗。只有当夜深人静,漂泊异乡的你凝望月空的时候,才会想起来有这么一句诗,竟无比贴合当下的心境。更妙的是,那可是1千年前古人所写。跨越时空的共鸣真是妙不可言。这么看来,背完《道德经》对我而言,到底还是有些影响的,只不过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难以令人察觉的。颇有种“于人生细微处见其功”的意思。譬如某日,我在看一篇介绍民国文人林纾的文章时,里面提到他有一日借钱给朋友,朋友写下借条给他,但没多久朋友就去世了。林纾便在灵前将借据烧毁。旁人问其原因,他说“我本就不想让他写下借据,因为我没想让他还。现如今他已去世,我还留着这借据干什么,倘我留下这借据,日后两家可能因此扯出许多嫌隙,不如现就烧去”。看过这则故事,我才明白《道德经》里说的“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是什么意思。再譬如我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时,里面有提到个体心理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课题分离】——每个人要明确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然后不要轻易干涉他人,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他人之上。这不仅会增加他人的压力,也会增添其反感。所以,不要干预他人的课题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而用《道德经》的语言描述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