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6

奋斗的小火苗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专业导论论文1000字开头的专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ingmeng1987

已采纳
《孙子兵法》多少字不知道,既然想看名著不必在乎字的多少

专业导论论文1000字开头的专著

352 评论(8)

ggp135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在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就自然科学的名著而言,毋庸置疑,许多名著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推动甚至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许多名著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探索奥秘,奉献终生。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犹如一座座丰碑,所铭刻的深邃思想,精妙实验,睿智论证是今人获取智慧的不竭源泉,是激励探索发现的永久动力。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值得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去拜读。 名著为先辈科学大师写就。今天我们处在新的时代,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新出版的科学论文、著作目不暇接,难免会有人问:过去的知识多被更新,旧体系或被新体系包容,再去读这些科学名著有意义吗?对这样的问题,不妨听听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的回答:“现在阅读亚里斯多德、狄奥方塔斯、惠更斯和牛顿的著作仍然获益匪浅。这些著作中充满秘密财富。如果认为在这类著作里除了已被肯定被条理化的事实和思想之外一无所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些原著就没有参考意义,只消宣布那些事实和思想就足够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建议对此有所怀疑的人试试看。他们将会发现,回到这些原始资料所受的精神鼓舞是什么也比不上的。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向科学家指出那些最能振奋精神使人开始新的冲刺的原著。”(见萨顿:《科学的生命》)萨顿的话出自上世纪50年代,但今天重温仍值得体味。 我们有阅读科学名著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读科学名著并不同于读文史名著,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背景,想必是困难多多。即便是有自然科学背景,由于知识门类的划分,也不见得就能通读顺畅。事实上,对从事科学史、科学文化或某些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尽可能多读一些科学名著理所当然,而对大部分专业相去甚远的人来说则视需要选择。 由于专业分化的原因,许多人确实不必细读深究科学名著,但是为了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展自己的视野,却有必要了解迄今世界上有过什么科学名著。这个道理就如同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却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其原著的精华一样。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试图通过目前这本书,对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名著、相关作者的生平、学术贡献和思想精髓做出基本的介绍和评价。 说到名著,易使人联想到厚重的书本,精美的装帧,烫金的书名等等。而本书论及的科学名著在当时并非都是如此,其中有小册子,有论文集,甚至还有散乱的手稿(只是后来整理成笔记形式)。因为历史条件不同,当时的科学家并非都有发表专著传世或以多少字算计稿酬的意识,事实上,以追求真知为人生目的的科学家,也从不把出版多少部专著置于首位。以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为例,这本书包括致读者,实验,原则,命题,反驳等内容,加在一起总共不过20页,仅仅称得上是一部小册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小册子,在当时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书中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深处的一个深信不疑的观念,“自然界畏惧真空并且厌恶真空”。帕斯卡在他的小册子中,却用巧妙的实验论证了真空的存在,并且明确地阐明了产生真空的方法。面对这样一本小册子,你能说它不是名著吗? 名著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而有的却难以命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达·芬奇,留传至今有5000多页的手稿(实际原稿多达13000页),后人整理成《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笔记》,就是从传世的手稿中挑选出来的。这些文字涉及了文学、绘画、生理解剖、数学、力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广阔的领域,因而很难概括名之。过去我们多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认识达·芬奇,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深入,在达·芬奇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知识极致的结合,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互补,谐和共存。这甚至超越了我们用科学名著来评价的范围。
150 评论(12)

相关问答